樺 林/撰文
趙錦剛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在他移居法國之前,常見其版畫出現在展覽會和報刊雜志上。聽說他到國外后還在畫畫,作品入選巴黎秋季藝術沙龍等美術展覽,并舉辦過個人畫展。這次有機會看到他近年所作的一批漆畫,發現與他過去的版畫迥然異趣。
這些漆畫多屬抽象畫,雖不象形類物,卻也異彩紛呈,氣象萬千。有的空靈恬靜,似乎意在高山流水間;有的濃重熱烈,恍如一幕壯觀的火山噴發;有的幽深險峻,令人想起光怪陸離的地下溶洞;還有的瑰麗神秘,就像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拍攝下來的航天照片一樣,給人以新奇而美妙的視覺感受。畫家平時將自己對自然中形、色、勢、理的種種感悟凝聚在心,經過一番意匠經營,就幻化成這一個個朦朧鮮活、郁勃淋漓的藝術世界。借用古代書法理論的話來說,即是“囊括萬殊,裁成一相”。
這些漆畫注重色彩自身的表現力,強調繪畫材料的肌理效果,顯示出鮮明的西方現代繪畫意趣。然而,法國卻有評論家敏銳地指出,趙錦剛的作品之所以能給人以深刻印象,還在于他的抽象畫創作是結合著中國藝術傳統進行的。如果細細品位玩索這些漆畫,就會承認上述看法很有道理。盡管畫家沒有直接運用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程式作畫。但他顯然參用了傳統畫理來處理畫面構成,講究虛實、疏密、奇正、開合、張弛等辯證關系。因此,畫面上雖不見鐵線柳葉之類的描法,也沒有被麻斧劈之類的皴法,卻仍然蘊涵著一種中國傳統繪畫的獨特韻味,只不過這種韻味如鹽入水,不露痕跡地融于形色之間罷了。
在給國內同行的信中,趙錦剛曾談到自己這幾年主要在畫漆畫,試圖從國畫、油畫、版畫中吸取一些東西,糅合到漆畫中,希望能在諸畫種的邊緣處走出一條新路。從這些漆畫來看,趙錦剛的新探索已經有了一個可喜的開端。
刊于1996年第六期 浙江畫報“美術家”專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