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彥國
物欲橫流的時代,文化喪失了其文化的先鋒性。藝術家對文化的思考已經成了奢望,對市場的趨之若鶩已經成了整個藝術界心照不宣的事情。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侵略也并不像東方主義說的那樣簡單。后殖民主義談了又談,最后結果卻是對殖民文化的不自覺的宣揚。是死是活,其實在考驗著任何一個有著知識分子情結的中國藝術家。消費文化隨著市場經濟的升溫在一片質疑聲中狂飆突進,在消費和被消費的模糊界定中,質疑已然不像物質那樣具有穿透性的殺傷力。
藝術作為文化的前衛大旗,在市場大潮中變得疲軟。
“世界,我不相信”這樣篤定和堅毅的詩句,已經沒有多少人再去朗誦。詩歌在當代文化中的尷尬,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之喪失。圖像時代的到來,以及西方資金的介入,更主要的是國內資本擁有者的盲流本質和藝術家的立場錯位,使得當代藝術跟房地產和股票一樣成了資本游戲的工具。盲流藝術家的成功更讓藝術充滿了匪氣,失去文化自主性之批評文字的泛濫更使得藝術充滿了粗制濫造的可能性。如果說西方現代藝術對8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那么現代藝術終將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絆腳石。
當下的中國當代藝術可謂是百花齊放,但是藝術家文化主體性的喪失也是前所未有的。一個藝術意淫的時代在資本游戲的背景下蔓延開來。資本強加給藝術后,藝術家在物欲下開始符號拼貼,東西方哲學的諸多觀念在藝術家的手中運用自如;批評家開始極盡能事過度闡釋藝術的指向,能指和所指的錯位更加讓藝術失去了前衛性。藝術和批評的媾和之猖狂,也是極具中國特色的。
我更希望每個藝術家都腰纏萬貫,忽略對物質的生存之需,而轉向藝術的終極追求。但是多數藝術家很難擺脫農業文明的小民意識,我想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沒有大師的原因。那些在市場上被炒作的藝術家,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沖鋒陷陣者。中國藝術主體性的回歸必然要經過大紅大紫的尖鋒時刻,如果說中國當代藝術正在大浪淘沙的時候還有點抬舉藝術在中國的地位。藝術和資本正在熱戀中,就好像同居時代的到來一樣,高潮過后一片寂靜。
藝術和市場的關系已經成了整個藝術界討論的焦點,但是參與者依然在參與,小民意識已經埋葬了多少知識分子的良知,姑且我們稱一些在前沿的藝術參與者為知識分子。我們不能把希望寄托給老朽的人,朽木已經不能雕也。那希望只能給年輕人。
這次青年藝術節借著五四運動的精神號召,讓已經遠去的20世紀青年文化運動精神內核在21世紀再次被點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先鋒性思考也一定會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中國文化的先鋒性,不是全民的,對精英文化的呼喚也會變得必然。但是年輕人是不是可以扛起中國當代藝術真正復興還有待于青年人的自覺自省。
如果此次藝術節可以喚醒中國當代藝術界年輕藝術家和批評家的思考,已經算是對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大貢獻。
2008-4-10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