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剛:贏得國際聲譽的中國當代油畫家
對于張曉剛這個名字來說,無論是當代藝術界還是收藏圈,可以說是沒有人不知道的,正是從他的一幅作品《大家庭》海外拍出千萬身價起,他就跟自己的作品一起風靡全球,為藝術愛好者所熟知。再看看鋪天蓋地的報道,這位被“圣”化了的傳奇人物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迷一般的藝術人生讓人產生更多猜想,而藏品藝術網書畫頻道編輯胡晶,通過自己與張曉剛先生近兩個月的零距離接觸,讀懂了平凡中創造一次次藝術奇跡的張曉剛,告訴您這位藝術大家的現實生活。
初識張曉剛
在美院學習的時候,課本中的“張曉剛”是個當代藝術的代名詞,和大多數人的感覺一樣,對這樣一個進入中國“當代藝術史”中的人物充滿了敬意,加之當時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正被“炒”的很旺,對他又增加了一種崇敬之情。這樣一個當代藝術家平時的生活是什么樣的,這樣的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
一個意外的機緣,自己負責接幫助藝術家整理資料。
我們約好了一天的下午去那位藝術家的工作室談工作的事情。當我和介紹人驅車前往工作室的路上,介紹人告訴我,這位藝術家“就是張曉剛”。我楞了一下,隨即恢復了平靜,猜想著這個當代藝術家生活中的樣子。
大約有40分鐘的車程,我們到達了張曉剛的工作室。
藝術家的工作室通常都在比較偏僻的地方,或者是舊廠房,或者是類似農家大院。這種地方空間寬敞,更利于按照藝術家自己的意識“合理規劃”。
因為之前是和藝術家約好的,所以,車剛停好,張曉剛就已經開門來迎接我們了。
黑色帶有灰白色圖案的T恤,黑邊眼鏡,和藹的面容,現在想來還記憶猶新。
走進畫室,是一個大約有100多平米的空曠空間,靠門的空地上閑適的擺放著靠背沙發和茶幾,陳設很簡單,淡灰色調的氛圍似乎讓人進入了他的《大家庭》。往里面望去,真是一個“藝術工廠”,一幅幅《大家庭》似的人物油畫靜靜繞墻立著。這些經常在畫冊上看到的作品現在真實的呈現在眼前。

張曉剛:贏得國際聲譽的中國當代油畫家
藝術家的平凡生活
一位藝術界的“紅人”,卻有著平凡的生活。
作為職業藝術家,比其他人有相對自由的空間。但是,張曉剛卻每天正點“上班”,正點“下班”。
每天的中午是他一天工作的開始,吃過簡單的飯菜,看一會電視,大約下午兩點鐘,畫室中就會看到他的身影,經常“工作”到很晚。
那時,我每天下午去張曉剛家里,整理他的藝術資料,但卻經常很少碰到他,大半是我到之前,他已經去畫室了。
在那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感覺“畫室”是他最依戀的地方,無怪乎他有現在的成就,在我看來,他的那種鉆研更多是對當代中國油畫負責的一種態度。在拍賣場上,他站在頂層;在青年藝術家中,他成為偶像;在藝術上,他更是在用這樣嚴肅的態度把持自己藝術的風格。
(本文作者胡晶,中央美院研究生,現為藏品藝術網書畫、玉石頻道實習編輯)


張嘵剛的作品

張嘵剛的作品
相關簡介:
張曉剛:贏得國際聲譽的中國當代頂級油畫家
張曉剛1958年生于云南,現已是贏得國際聲譽的中國當代頂級油畫家。上世紀90年代早期起,張曉剛一直在創作他的“血緣:大家庭”系列,這套仿如文革時期合家老照片的油畫系列也成為藝術家的標志作品。2005年10月,《血緣系列:同志120號》在紐約蘇富比拍出96.7萬美元的天價,創下中國在世藝術家單幅作品價格的新紀錄。
八十年代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的張曉剛成為四川學派中的領軍人物(四川學派專注于神秘主義、超現實主義、民俗主義和深層心理)。他的“血緣:大家庭”系列色彩豐富,形象安詳,但藝術家稱,這些“人造合家福”試圖在探究文革時期人們在公共生活與私隱生活間的緊張感。
張曉剛巧妙地在人物塑造中運用陰影、模糊界線、使眼睛噙泛水光,讓觀者產生目眩感。他的人物往往目光空洞,再加上刻意的污漬、或者灰色畫面中突現色彩的方式,讓人產生浮生若夢的聯想。這一系列仿佛都在描繪同一人物,暗示著當時中國家庭和文化的集體特征,以貌似平靜的畫面去意指文革時期的群體騷亂。
張曉剛現在居住并生活在北京和云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