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2日,因為鑒定“天價古瓷”是“后仿贗品”,時年67歲的王德安,平生第一次坐上了被告席。一審勝訴后,老人卻不愿多言,理由是,“還有二審,還得當被告。”不過,自始至終,老人始終問心無愧,因為“我說的是真話”。
記者清晰地記得一審判決尚未作出前的一次采訪,面對記者,王老顯得很是落寞,眼神里流淌著說不出的委屈,“我鑒定他的東西是假的,他不同意可以反駁我嘛,拿出證據來就是了。為什么要告我侵犯他名譽權呢?當被告,是不是說明我錯了?”
直到最近,鎮江中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原告上訴請求,維持原判后,不用再當被告的王德安,這才感到一陣輕松,他激動地說:“感謝法院還我公道,還我清白。看來,說真話永遠沒有錯。”
對于王德安的“被告”經歷,國家高級文物鑒定估價師周道祥很是為其抱不平,“文物鑒定,只是正常的學術爭論,怎么說你東西是假的,就要當被告呢?說不通嘛!”他認為,作為專家,鑒定文物時理應說真話,這沒什么可含糊的。但目前,不少專家面對贗品,卻不敢說真話。究其原因,主要是現在造假的人,背后通常都有一個利益集團。如果專家說了真話,就會侵犯到這些人的利益。因此,造假者往往事前找到專家打招呼,如果專家“不聽話”,壞了他們的事,他們就會來找麻煩。如此一來,不少專家只能選擇退縮,推說“看不懂”。
省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李紹斌說:“令人遺憾的是,現在有少數專家被造假者收買,靠在鑒定時說謊話拿提成。說真話得罪人,說假話反而有利可圖,這會造成以后敢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很多專家選擇了說真話,比如王德安,實在很難得,我們應該保護他們。”
在被問到是否后悔當初去作那個鑒定時,身子骨已不是那么硬朗的王老陡然睜大了眼睛,挺直了腰板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假東西總要有人來打的。維護正義,總要有人犧牲,當從我始。何況現在官司都贏了,我更不后悔 了。”
今年已是86歲高齡的中國文物鑒定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史樹青,被譽為“鑒定國寶的國寶”。找史老鑒定的,大多是幾十萬、上百萬的交易,常常是他點頭就成了,搖頭就黃了。因此,想找他的人不少,有的說給錢,有的就是赤裸裸的恐嚇,但史樹青一直堅守著鑒定者的良知。去年初,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說,“鑒定者需要秉持公正,我寧可得罪人,也不說違心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