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名研究生部)成立于1978年,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藝術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也是國務院首家批準的藝術學一級學科所在單位,擁有8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和9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分別為:藝術學、音樂學、美術學、設計藝術學、戲劇戲曲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舞蹈學和文藝學。其中,藝術學專業主張從多種角度研究藝術的現象和本質,以文化建設為目標,以吸納學術先進,深研學術,整理傳統,融會新知為宗旨,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未來走向和變化;音樂學專業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點學科,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不僅從理論上建構了中國音樂學的整體框架,還在民間采集樂器實物、樂書曲譜、錄音資料等方面著有建樹,使其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中心;美術學專業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中國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點學科,通過幾十年研究、教學的積累,在美術考古、田野考察、文獻分析、現狀研究等基礎上,對美術作了綜合性的系統研究,逐漸形成了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為代表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美術史研究體系、美術學理論體系和美術批評體系;設計藝術學專業是一門新建學科,現有設計理論與批評、視覺傳達設計及理論、設計藝術歷史及理論、環境設計與研究等理論類專業方向和視覺傳達、建筑、纖維、陶瓷、服裝設計等實踐類專業方向,著重培養研究生對設計藝術的歷史、理論進行獨立研究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進行藝術設計、創作實踐與教學的能力;戲劇戲曲學專業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中國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點學科,在幾十年科研、教學中,形成了自己理論聯系實踐,文獻研究與田野考察相結合的特色,從舞臺藝術、綜合藝術的角度對戲曲作全面的、系統的研究,構建了比較完備、科學的中國戲曲學理論體系;電影學專業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中國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點學科,其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中國電影史研究、影視藝術理論研究、外國電影電視研究,從理論上建構了中國電影學的整體框架;廣播電視藝術專業,通過深入了解廣播電視藝術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認識廣播電視藝術的重要類別及其創作規律以及廣播電視藝術未來發展的重要走向,進而把握廣播電視藝術的語言系統、思維方式及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其學科的培養方向主要有:電視制片體制研究、電視劇研究、戲劇影視理論、電視劇理論與批評等;舞蹈學是國內最早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唯一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長期以來始終注重基礎學科建設,尤其在中國舞蹈史和舞蹈理論領域,不僅有眾多研究成果,而且以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組成了該領域的全國最強導師陣容,舞蹈史學、舞蹈基礎理論、舞蹈生態學、舞蹈批評和舞蹈美學等都保持著全國學術領先地位。
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也是國家人事部批準建立藝術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是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的在職人員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的單位。2005年被國家教育部授予港澳臺招生權后,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藝術專業碩士招生單位,從而成為目前國內藝術學科建制最為齊全的藝術教育機構。
幾十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匯聚了一大批在各個學科卓有建樹的著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如梅蘭芳、程硯秋、張庚、郭漢城、黃賓虹、王朝聞、蔡若虹、朱丹、楊蔭瀏、繆天瑞、葛一虹、鄭雪萊、吳曉邦、侯寶林、李希凡、馮其庸、周汝昌、陸梅林、李少白、范曾、劉夢溪、王文章、張慶善、陳飛龍、李心峰、方李莉、張振濤、田青、喬建中、秦序、居其宏、王子初、崔憲、項陽、水天中、郎紹君、劉驍純、王鏞、陳綬祥、陳醉、鄧福星、翟墨、顧森、張曉凌、梁江、鄭工、吳為山、牛克誠、劉蔭柏、王安魁、章詒和、姜昆、劉禎、劉文峰、賈志剛、馬也、賈磊磊、丁亞平、章柏青、仲呈祥、朱樂耕、孟繁樹、資華筠、王克芬、董錫玖、馮雙白、歐建平、羅斌等,他們豐厚的藝術積淀、深厚的學術修養不僅形成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求實創新的學術傳統,同時也構建了以研究生培養為中心的基本教育體系。
中國藝術研究院強調以科研帶教學、以理論促實踐,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重視學生的人文修養、藝術理論與藝術技能的綜合培養,尊重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的思考與創新能力,在“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開放精神下,積極發揮多學科交叉發展的優勢,以博采新知與專業精深為目標,先后為我國的藝術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高級專業人才。30年來,研究院共培養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及各類研修生近3000人,就業率達到百分之百。時至今日,他們分布在國內外教學、科研和文化管理等工作崗位上,許多人已成長為各自領域內的學術骨干、工作骨干和學科帶頭人,為促進我國藝術科學和文化事業的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近年來,隨著中國藝術研究院體制改革、科研創新和基礎建設的發展,全院科研人員和全體教職員工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藝術科研為中心,以人才隊伍建設為基礎,努力構建藝術科研、藝術創作、藝術教育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努力建設“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藝術科研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國際藝術交流中心。同時,遵循、把握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從我院自身的優勢出發,以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眼光勾畫發展藍圖,探尋創建既符合教育規律、教育規范,又體現藝術教育特點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特點的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營造更加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學環境,從而促使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并開創出全新的發展格局,在短短數年間完成了跨越式發展。
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藝術教育在保持傳統理論研究優勢的同時,進一步豐富了理論、實踐的協調發展,學科建設進一步完善。在繼續重視藝術史論研究、教學的同時,為適應文化、經濟建設的發展,還創建了許多新興學科,如非物質遺產保護、文化戰略研究、藝術管理、藝術市場研究、藝術創作等等。并且,結合這一發展趨勢,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加強培養自身導師隊伍的同時,還聘請了許多院外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學者,充實到教學實踐中。尤其是在保持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了藝術實踐類人才的培養,分別在影視、美術等專業招收實踐類碩、博士生,相繼培養出一批理論、實踐雙能復合型人才,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傳統研究生教學之外,還進一步拓展了藝術培訓教育,以藝術培訓中心為主體,著重在職人員的業務培訓,分別舉辦了美術學、音樂學、戲劇學、舞蹈學、影視學、中國畫創作和油畫創作、書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的研究生課程班、寒暑假集中班、研修班、訪問學者等各個層面的培訓。特別是近幾年美術創作專業的名家工作室,如賈又福山水畫工作室、郭怡孮花鳥畫藝術中心、楊飛云油畫工作室、蔣采蘋重彩畫工作室、杜滋齡人物畫工作室、于志學冰雪山水畫工作室、張榮慶書法藝術工作室等,成為研究生院的又一辦學特色。另外,為了推進研究生院教學工作的國際化發展方向,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研究生院于近年來成功舉辦了“世界前沿藝術論壇”系列講座,邀請到法國國際著名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先生,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卡佛利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格羅斯教授,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李華偉博士,美國LTB HOLDING公司執行總裁路易斯·麥克班女士和德國、加拿大、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家的知名專家、學者30余位,做專題講座數十場。為我院培養高層次優秀人才和加快國際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開放發展的模式,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藝術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藝術教育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開放性與活躍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正在向世界一流名校的目標不斷邁進。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校慶的各項籌備工作已正式啟動,慶典活動將于2008年10月中旬舉行。我們盛情邀請并熱忱歡迎各級領導、海內外校友和各界朋友撥冗出席盛典。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
30周年校慶籌備辦公室
2008年3月26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