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股票、期貨、外匯等輸贏難定的投資領域相比,貨真價實的文物藏品增值的機會并不低。或出于愛好、或出于投資,不少的深圳市民加入文物收藏的隊伍。可是,投資文物藏品回報雖高,但是進入門檻卻不低。市民要想從中淘金,還真需要不少“真功夫”。
近日,在羅湖區舉辦的一場免費文物鑒定活動,讓平時不顯山露水的“藏寶者”紛紛走上前臺“亮寶”。據深圳市收藏協會常務副會長韓昌晟分析,深圳文物收藏愛好者的隊伍近年不斷壯大,但真正入了門的藏家不足一成。作為高端收藏品的文物雖然有很好的回報,但盲目殺入的風險很大。
免費鑒寶活動受青睞
3月下旬,由市文物考古鑒定所聯合羅湖區文物辦等單位主辦的今年首場免費文物鑒定活動在羅湖啟動,活動承辦方為深圳市收藏協會,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和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的專家們主持鑒定。
鑒定活動正式開始前,百余位市民便攜帶各自收藏的文物聚集在現場,“寶貝”們被箱提匣裝、精心包裹,主人們則依次領號,等著專家們的鑒定,氣氛熱烈而緊張。
一位姓尚的女士拿出兩個長方形的盒子,打開以后,里面分別躺著兩柄利劍,劍身在大廳燈光的照耀下寒光閃爍。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副所長郭學雷細細端詳后說,這是真東西,戰國時期的。他指著其中的一把說,“這把劍原來應該是有銅銹的,你一定做過除銹處理?!睘樵囼瀯Φ匿h利程度,郭學雷用劍劃了一下身邊的筆記本上,紙頁上立即切出深深的口子,數千年前的寶劍竟鋒利如故。
在鑒定活動現場,記者見到專家鑒定為仿制品的文物包括仿青花而畫法呆板的瓷瓶、仿宋代的成套古墨等。一些仿制文物的擁有者當初投入資金進行收藏,現在卻好夢成空。
收藏文物風險真不小
據業界專家估算,目前深圳文物藏品小有規模者約有數千人,而且收藏品類各異,而有少數精品藏品的市民更達到萬余人。
市收藏協會常務副會長韓昌晟告訴記者,文物收藏愛好者大約有三種類型,一是受近年媒體鑒藏節目影響,只從投資獲利角度認定文物收藏的,他們的收藏具有很強的功利性;一是經濟實力雄厚,不為短期利潤而只求個人愛好的成功人士,其收藏多憑感覺和熱情;還有一類是入了門的藏家。他們有自己的圈子,有長期可靠的供貨渠道,鑒賞能力和經濟實力也都不錯,這一類人在收藏愛好者中十不居一。
韓昌晟直言,真正能“淘”到真品文物,既滿足個人愛好,又實現投資增值的,往往是第三類收藏者中的部分人。
在人氣活躍、熱錢流動的深圳收藏品市場,不乏眼光銳利、投資獲利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傳奇故事,也有相當多抵押房產、四處借貸卻購入贗品的酸楚案例。
韓昌晟告訴記者一個真實事例。前不久,他受一位企業高管邀請,與有關文物專家上門鑒寶。在那位高管辦公室里存放著近年收集的數十件文物,經仔細鑒別,竟只有一件是真品,其他多是仿制,不少還是低劣仿品。
“在深圳收藏界,也不乏起步雖晚,卻穩扎穩打,漸入佳境的藏家?!表n昌晟舉例深圳收藏協會會長楊傳耕。楊先生大約10年前才進入收藏行列,開始主要是收藏錢幣,在埋頭書本理論的同時,一有機會便到周圍古玩交易市場“淘寶”,由淺入深,古錢幣收藏花費不大而升值可觀。有了相當的文物收藏知識積累后,楊先生將升值的錢幣出售后,開始專心銅鏡收藏。目前已收藏古銅鏡數百枚,“每枚銅鏡一般身價都在數十至上百萬元,他現在已是國內屈指可數的銅鏡收藏大家?!?/P>
專業藏家得經歷磨礪
在各類文物鑒寶活動中,有愛好者的藏品被鑒定為真品后,往往贏來周圍人群艷羨的目光。
如何才能尋覓到有不菲升值空間的真正寶貝?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副所長郭學雷表示,如果為了利益而收藏,會因為利益驅動影響自己的判斷。
對此,有業內人士談到收藏愛好者可先選定一個較小的收藏門類,如錢幣、墨錠等,然后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看書。在缺乏圈內人指導的條件下,一些名家的書籍是入門的途徑。
在讀書的同時還要有“學習伴侶”。例如書畫收藏者要參考歷代畫作的圖錄,瓷器收藏者要品鑒瓷片、玉石收藏者要分辨石料……理論與實例相結合,才能加深感性的認識。
當踏踏實實完成前面兩步,才可以嘗試進入實物階段。“這也是很關鍵的一部分,比如到博物館或者選擇某些收藏家的作品,親自觀摩,細細體會。”有藏家表示,在這時候,若能找到一些專家加以輔導將會事半功倍,這時候才能算是開始涉足收藏這個圈子了。
進入圈子后,在判斷藏品的真偽方面就要更加小心謹慎,盡可能地從本地區藏品市場開始收集。
據韓昌晟透露,目前,深圳收藏協會正籌劃成立郵幣卡、瓷器、玉石等專業委員會,為不同的文物收藏愛好者提供切磋交流的機會,使盡可能多的人少走彎路。
相關報道
文物鑒定書權威難保障
記者在免費文物鑒定活動現場看到,不少藏品被鑒定為真品的市民詢問專家們能否出具鑒定書,得到的答復是搖頭。
有參與鑒定的專家告訴記者,正規的鑒定部門一般不對民間出具鑒定書,只從一件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方面,鑒定一件文物有無收藏價值,從來不給文物估價。如果你拿到了某個專家或某個團體的鑒定書,市場價標得很高,你就要小心了,事實上,只要是標出了價格,鑒定的權威性就要大打折扣。
文物真假摻雜的情況古已有之,普通收藏愛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們決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時往往需要借助鑒定專家。目前我國各類收藏品鑒定機構有數百家,其中不少所謂專家見了藏品就一律說是真的,還開具毫無用處的鑒定證書,每份證書收取上千元的費用。這些都是現階段文物收藏領域邁不過去的門檻,也使得收藏愛好者一定要留個心眼,不能盲目跟風。
文物仿造歷史由來已久
由于仿造文物需求不小,在中國曾出現過四次文物作偽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現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銅器為主。第二個高潮是清乾隆時期,主要是名人字畫造偽、作假,連皇家收藏也難辨真假,當時好多的書畫贗品上都有乾隆的題跋。第三個高潮是晚清到民國時期,大量復制、仿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文物,無所不造、無所不仿。第四個高潮是改革開放后。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各種仿古工藝廠多如牛毛,仿造的東西五花八門,作偽手段更為高超,造假者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有了一定的分工,市場更為專業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