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進課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京劇藝術家校園里輔導,電視上教唱,氛圍很好。
“大家都來寫字吧!”這是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曉云在南京市第86期“市民學堂”上向市民發出的呼吁。(4月13日《南京日報》)孫曉云一句樸實的呼吁,道出漢字書寫所處的窘境,當引起重視。
書法是起源于中國文字的一門藝術,它與京劇、武術、針灸并稱為中華“四大國粹”。書法藝術本身既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在展示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的同時,也充當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中國書法,在國際上有著廣泛的影響。不僅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而且西方國家也有許多人開始關注中國書法。與這種關注熱情相比,國人對書法藝術的冷淡顯而易見。書法藝術豈能“墻內開花墻外香”?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們每周有一次書法課。每人一個小硯臺,自己研墨。在老師的指點下,一筆一畫地在九宮格里寫字,墨汁飄香,其樂融融。老師批改我們的書法作業,還在寫得好的字旁畫一個圈。那時,春聯、喜請帖,大都是自家買來紅紙,由我們這些上小學的孩子來寫。書法進課堂,給我們那時的孩子留下了深刻的童年記憶。現在,學校已經把毛筆徹底丟了。這也不能怪學校,反正考大學不考毛筆字,不考的東西不學,這就是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作用。
當下,國人手中的毛筆乃至鋼筆、圓珠筆,正漸次走向邊緣化。就連學校也不例外,特別是大學。學生時期,是一個人的寫字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打字”只有速度,而“寫字”可以寫出美感和藝術來(據說堅持練字還有修身養性之功效)。我們不可能因為“寫字”而拒絕電腦。也不可能因為電腦而放棄“寫字”。在“打字”和“寫字”之間,并不只有單項選擇,我以為應當兼顧。只要是漢字,不論是“打”出來的,還是“寫”出來的,它的根都是與中國文化母體連結在一起的。
作為一門藝術,書法如同繪畫,它將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我們有那么多的書法家和無數的書法愛好者,我們不必擔心書法藝術“瀕危”。但作為一個中國人,寫好中國字,應當成為一種自覺。往大里說,這是對中國文化母體的尊重;往小里說,這是對自己形象的塑造。應把寫好字,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技能一來來訓練。
有消息說,從去年開始,上海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已正式將“教師專業技能考核”納入專業培養方案,其中一項“寫字技能”包括毛筆字、硬筆字、板書三項。(2007年6月28日《新民晚報》)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向,在“打字”時代,規范學生“寫字”,有著很強的其師范意義。只是到了大學才抓學生的寫字技能,仍屬“亡羊補牢”之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學畢業,學生的字已基本定型。如果在中小學就重視對學生寫字能力的培養,效果要比現在好得多,也省力得多。京劇藝術進課堂在正緊鑼密鼓的試點中,我們能否考慮讓書法藝術一同進課堂呢?
讓書法藝術進課堂如何?
讓書法藝術進課堂如何?
讓書法藝術進課堂如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