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雅克-亨利·拉蒂格攝影展在中國的第一站。
“不知道拉蒂格太正常了。”拉蒂格國家基金會負責人馬汀·阿斯蒂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法國人也是在拉蒂格70歲的時候才聽說他的。1984年她開始為拉蒂格基金會工作后,已經聽到過各種語言的同一提問:“拉蒂格是誰?”
拉蒂格是一位法國畫家,他死后法國蓬皮杜中心為他舉辦過一個大型展覽《你好,拉蒂格》,展覽的卻都是他的攝影作品。
拉蒂格6歲開始攝影,70歲時被人挖掘一炮而紅,80歲被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欽點為御用攝影師。
2000年,《紐約時報》藝術版稱已經離世的拉蒂格是藝術史上為數不多的“神童”:“如果晚生50年,也許他就是一個年輕的斯匹爾伯格。”“年輕的斯匹爾伯格”,是指拉蒂格的童心和愛心。
然而誰都不知道把拉蒂格歸入世界攝影史的哪一類。
很多先進的攝影技術都是拉蒂格最先試用:彩色照片、跟拍、瞬間拍攝——他的瞬間攝影比“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要早很久;但拉蒂格又不像專業攝影師:他以拍私生活為主題,拍了就收藏在相冊里,供自己和家人翻閱。
后來阿斯蒂爾給了拉蒂格一個奇怪的頭銜:業余攝影大師。
3月21日,阿斯蒂爾帶著拉蒂格1902年到1930年“神童”時期的作品,在廣東美術館舉行持續一個月的展覽。展出的110張作品,只是拉蒂格一生15萬張攝影作品中的千分之一。
跟她說:跳!
拉蒂格攝影展的展廳墻上貼了四張綠色標簽:“家庭”、“休閑”、“科技”、“高雅”——四個貌似超市里的分類貨品指示牌。
19世紀末的法國是一個不斷刷新紀錄的年代,一個是距離,一個是速度,誰能刷新誰就是最偉大的人,電話、鐵路、汽車和飛機等新發明不斷投入使用,促使大資產階級興起,拉蒂格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要錢有錢、要趣味有趣味的家庭里。
拉蒂格一家都對發明和冒險極其狂熱:爺爺是火車發明家,哥哥是飛機發明家,舅舅也是發明家。
拉蒂格也有自己的小發明:“視覺捕捉器”——使勁閉眼、使勁睜眼,把看到的一瞬留在視網膜里,晚上通過冥想把那一刻調出來。
爸爸知道后告訴他,“視覺捕捉器”已經被人發明出來了,叫照相機。
1902年,拉蒂格8歲,爸爸送了他一臺木質相機,他拍下了第一張“擺拍”代表作《爸爸和媽媽》:在自家花園,爸爸從背后扶住媽媽,側身對著鏡頭,擺好姿勢之后,拉蒂格喊:“一、二、三,拍。”
“千萬別忘了這是100年前拍的,當時照片本來很少,有的也都是在影樓里工工整整坐著,很少有人到自然環境里拍照,何況還是拍側面。”馬汀·阿斯蒂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也是最初吸引她了解拉蒂格的原因。
拉蒂格不但堅持每天拍攝,還堅持每天沖洗、把相片剪輯成冊、寫拍攝日記——到1986年他去世,他已經制作了130本相冊,15萬張照片和5萬頁的日記。
從拉蒂格的照片里,能看到他周圍的人每天是如何生活的:哥哥用汽車輪胎發明了一個“水中趕鴨子器”,拉蒂格就去拍哥哥穿著西服下水的場景;媽媽拿來白布準備做飛機的滑翔翼,拉蒂格就去拍媽媽拉布的樣子。
“1904年,有人建了一個飛機場,拉蒂格跑去看熱鬧,當時誰有能力誰就可以到那兒去試飛,坐飛機并不是難事。”阿斯蒂爾說,那架飛機“可能是全世界第一次飛行”,雖然只滑了25米,但在當時是轟動性的新聞。
有一張他表弟從陸地起跳,與水平線成45度角,快要跳入水中的照片,展出后很多人都驚嘆他如何能用100年前的老式器材,拍下這樣準確的瞬間。拉蒂格悄悄對阿斯蒂爾解釋說:“其實我拍這張照片,只是因為表弟穿了一件很像青蛙的泳衣,我一直在旁邊等著把他拍得更像青蛙。”
在外人看來,拉蒂格非常神奇地抓住起跳、落下的動態瞬間,對拉蒂格而言,秘訣無非是拍攝對象都是自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親人。
拉蒂格還有一張著名的瞬間攝影作品:一個女孩從臺階上跳下,拉蒂格抓拍到了女孩飛起時的樣子——那個女孩是他的表妹。
70歲拉蒂格成名后,人們對他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拉蒂格從中評選出了最讓他討厭的問題:“請問你當時是怎么照的?”
拉蒂格對此的標準回答是:“你讓一個腿腳結實的女孩走到第五級臺階上,然后跟她說: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