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華辰歷來在拍品征集中堅持藝術多元化、多樣性的宗旨,并注重參拍作品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2008春拍的作品依然繼續強調華辰以往的特點,以“歷史與主題”、“當代與多元”兩個板塊的推出,多角度地、更為全面地反映出中國油畫的整體面貌。
“歷史與主題”板塊中的中國早期油畫作品,幾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第一代油畫家的重要作品。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1911年的油畫作品《靜物》(1911.10,布面油彩,40×57cm)。這幅作品的出現直接開拓了美術史的寫作。李叔同是中國最早留學日本學習油畫的中國人之一,但是目前存世的油畫作品僅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藝術資料館藏有一件自畫像,據說在臺灣有一件《花卉》被私人收藏,在大陸任何級別的博物館、美術館都還沒有館藏。這件作品技術高妙,色彩和造型均輕松而又具嚴謹性,雖歷經百年的滄桑,但作品依然保存完好,絢麗奪人。它的出現得到了李叔同家人的認可,和學術界的贊譽,是中國早期油畫史中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理當成為學界和藏界共同關注的亮點。
在中國早期油畫的板塊中,林風眠的《山居相馬》(布面油彩,59×59cm)堪稱佳作。此作品原藏者為時任上海美協主席的沈柔堅,他在回憶林風眠當時的創作狀態時說,此幅《山居相馬》所描繪的正是林氏家鄉親切而又美麗的風光景物。創作中林風眠充分運用了戲曲人物簡約、抽象的表現形式,人物和瘦馬寥寥數筆已呼之欲出,背景用一片嫩綠的樹林作為襯托,令畫面清新亮麗;微風襲來,柳葉仿佛沙沙作響,完美地傳遞著春意;斑駁的泥土地,低矮的土籬笆無不表達了畫家對故鄉的思念;一匹黝黑的馬駒顯得溫順、忠誠;畫面一側站立的長者,頭盤發髻,束著腰帶,兩腮雪白的胡須尤為顯眼,這正是林風眠記憶中祖父的形象。
這幅畫的創作反映了林風眠在一段特殊時期的心理狀態。當時,林風眠因藝術界的種種紛爭而心情沉悶,加之他的夫人又攜愛女離他而去定居巴西。這時候的林風眠面臨著事業和生活的雙重困境,不由因世態炎涼而心生倦意,對兒時家鄉淳樸而單純生活的向往與日俱增。當時林風眠曾對沈柔堅說:“還不如回家種地去!”畫中表達的正是他對家鄉和親人的那份暖暖的溫情和眷戀。此類題材在林風眠油畫作品中甚為罕見,更顯珍貴。
關良的《江岸》(1931,布面油彩,71×114cm),作者用層次豐富的暖色調描繪了武昌沿江的景色。紅柱高亭兀立其中,近景江邊停泊兩條小漁船,群屋中的人物僅用筆觸點出,遠視卻清楚燦然。筆觸大氣、豪放,色彩處理上可以看到19世紀法國油畫家杜米埃、柯羅的影響,有著外光下的和諧、詩意和結構的堅實感。關良自己曾說:“我的素描和油畫創作,常常到風景區寫生,還畫過一回黃鶴樓。后來抗日戰爭爆發,畫多丟失,不知下落了?!苯裉煸诖似陂g的傳世之作極為稀少?!督丁窞?931年創作,此作異常珍貴。它填補了此間空白,豐富了傳記資料,增多了學術論證依據。不僅如此,這還是關良創作中難得一見的大幅油畫,彌足珍貴。
徐悲鴻《晨霧古寺》(布面油彩,42×60cm)無疑是一幅力作。畫面造型嚴謹,用色平穩沉著,是徐悲鴻的油畫佳作。從繪畫風格來看,《晨霧古寺》與其名作《雞鳴寺道中》風格相類。畫面取景于寺院山門外的一瞥,筆法概括、有力,對景色作了很寫實的描繪。畫面主體是寺院山門以及其它一些細節;古建筑的兩進淺色飛檐和黃土地面和草地上斑駁的光影,成為畫面中互相呼應的色塊,體現出林蔭中特有的氣氛,營造出一派大家氣度和祥和之韻。
在自然風景的描繪上,劉海粟一直以他黃山題材的作品聞名于世?!毒派宵S山第一畫——始信峰》(1982,布面油彩,81×106cm)是他油畫黃山景色最為典型的代表作。在這一成熟時期作品中,劉海粟對于色彩的運用,拋棄了點彩法而改為依靠敏銳的感覺和神經質的力度,流暢地驅使他的彩色長線條,這種有著豐富色彩變化的線條的走勢在畫面上極為活躍。這種色彩方式最終成為劉海粟繪畫成熟的基本特征之一。從一些局部的細節,又可以明顯地看到傳統國畫的元素,尤其是中遠景山峰上松樹的畫法,明顯帶有水墨的寫意性;近景土坡上草葉的點法也借用了國畫點苔式的筆觸效果;更包括畫面所追求的整體中國本土性的意境表達,這些都是劉海粟融匯中西創作思想的現實結晶。
戴澤的《整修天安門》(1949,布面油彩,64×89.5cm)反映了1949年為了迎接開國大典,北京人民在極短的時間內清理和整修天安門廣場的場面。就是在這次整修中,天安門城樓掛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中央人民政府萬歲”(現在被替換為“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標語。反映這一個標志性時刻前夕的場面,相比《開國大典》來說,在情感上無疑更為真實,更具樸實的熱情和人文的關懷。從戴澤創作《農民小組會》開始,他的成功就和他關心社會變革和關注人民群眾的感情分不開。所以他能創作出那么多富有生活氣息和歷史意義的時代畫卷。
《毛主席視察南京長江大橋》(1970-1971,布面油彩,110×210cm)和上述的《整修天安門》一樣,同樣反映了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南京長江大橋是上世紀60年代,完全由中國人自力更生建造的,曾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還曾以“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大橋通車后,津浦、滬寧兩線接通,從北京可直達上海。這在當時蘇聯專家撤走后的中國建設背景下具有獨特的政治意義。這幅畫和《整修天安門》一起,和北京華辰去秋拍出的吳作人油畫《解放南京號外》一樣,構成了以圖證史的序列?!短柾狻吩谌ツ昱某隽松锨f的佳績,相信今年的這兩幅作品也會覓得伯樂,實至名歸。
吳作人《毛主席讀書處——瑞金云石山主席舊居》(1978,紙本設色,108×109cm),這幅畫的構思源于1975年的寫生,當時吳作人接受了軍方朋友的邀請,于12月19日清晨到達了瑞金。出瑞金縣城,向南沿著一條簡易公路走三十華里,便到了云石山毛主席舊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是毛主席在這里決策的。由此云石山又被稱為“長征第一山”。盡管山路崎嶇,但是吳作人仍堅持在一路顛簸之中作筆記,到達毛主席舊居后,吳作人已經非常疲倦,在留下幾幅速寫的寫生稿之后,就于飯后回程。在毛主席逝世一年后,吳作人憑寫生稿憶寫了當年主席讀書處的景色。雖然畫中并無一人,但這正是畫家的巧思所在。主席已不在世,只空留兩只石凳,但是當年陪伴主席讀書的小苗已經長成粗壯的參天大樹。這幅畫運用了象征的手法,紀念已經離去的主席在光輝歷程中的偉大決策。此畫立意自然含蓄,善用比興狀物,筆墨瀟灑,風格凝練簡潔、清明流暢,構圖新穎,境界廣闊,寓意深邃。用筆干凈簡練,每一筆點下后即以另紙吸干,不使墨洇滲化漫漶,大小不同形狀的點子積迭構成樹冠整體的形神,頗具獨特的水暈墨章之美。這種創作方式和象征手法,已經完全擺脫了文革時期美術創作“紅光亮”的簡單手段,是吳作人藝術創作走向自覺的一個重要標志。
繼2005年華辰首次成功舉辦《1938-1991:歷史的主題》專場拍賣會后,今春再次推出《歷史與主題》專場。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10周年,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辦了“周恩來與中國美術”大型文獻性專題展覽。華辰拍賣今春征集到的數件重要作品也被借展,有幸成為此次展覽的一部分。項而躬、李仁杰合作的《猶在當年征途中》(1977,布面油彩,120×172cm)是本次展覽中最有份量的作品。晚年疾病纏身的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深夜辦公的情景,感人至深的畫面感動了不同時代的人,令觀者肅然起敬。
1976年春,在全國人民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及天安門四五運動中,四月影會的創始人之一王志平拍攝了大量歷史紀實性圖片,并自己印制照片三四百幅編輯成攝影集《國喪》,流傳甚廣,在當時影響巨大。《國喪》(1976,攝影,27.5×19cm.×142)影集僅此一套,曾經通過周總理的侄女送給鄧穎超親自過目。鄧穎超看過之后,還要求沖洗并珍藏了其中的一些照片留作紀念。今春北京華辰將這套原始影集發掘了出來,通過拍賣以此表達對周恩來總理的祭奠與敬意。
經典版畫向來是華辰“主題”拍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場拍賣集20世紀30年代至建國前后的重要藝術家:古元、李樺、胡一川、羅工柳、朱鳴岡、陳珂田、黃胄、李琦、趙望云、沃渣、楊可揚、張仃、王琦、李少言等的數十件優秀版畫作品,以饗藏家。
“當代與多元”板塊的拍品注重呈現歷史的沿革和體現當下的多元化狀態,以幾種共性的傾向為著眼點和基本線索選擇作品,希望能更全面、系統地展現當下的藝術面貌。其中包括了羅中立、周春芽、徐冰等成熟藝術家典型時期的典型代表風格,也包括了未來充滿可能性和上漲空間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力求在考慮市場因素的同時,注重藝術品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鑒賞價值。
希望此次春拍能讓廣大藏家滿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