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筆者參觀了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中國美術館、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北京中展丹青展覽有限公司承辦的“藝器·造藝——臺灣當代陶藝展”。在展覽現場筆者看到了由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策展并邀請的16位臺灣當代杰出陶藝家參與展出的、共計70組件陶藝作品。本次展覽展現了臺灣當代陶藝新氣象,是中華文化聯誼會舉辦的“‘相約北京2008’——海峽兩岸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和劉教授的交談中,筆者了解到,近年來,海峽兩岸的陶瓷文化交流日益緊密,相互融合和借鑒了許多工藝技術,雙方的陶瓷作品是中華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風采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自上世紀60年代初種下陶藝創作概念的種子之后,經過移植與拓荒的70年代、凝聚創造活力的80年代與力求表現的90年代。臺灣陶藝發展在中華文化、原住民文化、中華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呈現出今日的多元風貌。本次展覽是展示臺灣當代陶瓷藝術的一次重要藝術展覽。劉教授說:“在臺灣,由于區域小而交匯的思想比較密集,所以體現藝術家的思想中的多元化成分很高,這也充分激發了藝術家的創造性,這些豐富的展品呈現了臺灣當代陶藝創作的趨勢;在內地,由于區域大,則在藝術作品上體現了許多地域性,具有很多的特色。近幾年,內地的陶藝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體現在新生代藝術家群體上,而在陶藝理論的研究上也不斷提高,在今天下午的陶藝創作座談會,兩岸陶藝專家還將進一步梳理內地和臺灣陶藝的發展脈絡,為兩岸陶藝家的交流提供了極好的一個平臺。”
在一件精美的陶藝品前,筆者和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攀談起來,陳春霖興致很高,他對筆者說:“由于臺灣陶藝發展融入了諸多歷史元素,可以體現出中華文化、原住民文化及外來文化等特征。在當下,資訊的異常發達拓寬了藝術家的視角,所以臺灣的陶瓷藝術品具有豐富的開放性、多元性和活潑性;內地的陶瓷工藝秉承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區域民間風情,其陶瓷作品具有傳統性、文化厚重性和沉穩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