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看紫檀畫桌三下南京”
昨日,當馬未都聽說揚子晚報記者要采訪,他說無數次到南京這個古城,被她的魅力所吸引。他透露說,此次是專程來江蘇做活動,先去蘇州,再經過常州,最后來南京,在南京只能待一天,簽售活動一完就得趕回北京,因為第二天還有活動。“上世紀80年代經常去南京出差,南京的東西很多,我當時就聽說有一件紫檀大畫桌擺在一私人家里,幾次想去看看,沒能如愿。”后來,馬未都在收藏界有了名氣,他幾經周折,終于在這位王老先生家中一睹其真容。馬未都說,這是一件康熙年間的東西,非常漂亮。“我想買下,為此前后三下南京,可那位王老就是不肯賣,我問價格,他報了一個天價:500萬。”馬未都告訴記者,這件紫檀大畫桌至今還在這位王老家中,“但聽說王老已仙逝了。”
“懂文化才會有經濟效益”
“現在,刺激大部分人進入收藏界的都是‘投資賺錢’四個字。而我想通過‘百家講壇’這個機會讓更多的人去關注文化。”馬未都對記者說,開始他很樂意,把中國過去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休閑講給現代人聽,讓人了解過去中國人的生存哲學與生存方式,了解古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調。可當走上了“講壇”,卻又犯愁起來。馬未都告訴記者,自從《百家講壇·馬未都說收藏》開播以來,很多觀眾反饋要聽故事,老百姓就愛聽收藏撿漏的故事。“我定的調子就是講文化背景,我不能編故事,只好講自己經歷的故事。”還有人希望他多講點鑒定的技巧,他也覺得有點犯難,“技術在電視上不好講。我還是要多講藏品背后的歷史成因,文化的大背景。”他希望讀者通過書里自己親歷的故事看到背后的文化含量,“懂文化才會有經濟效益。”
“股市資金進收藏界難說”
記者問,當下股市疲軟,很多人推測2008年會有大量資金涌入收藏界,令其成為投資熱點。馬未都對此表示很難估計,“也許會,但收藏界圈內還是較穩定的,也逐漸成熟起來。”在他看來,過去和現在搞收藏的區別太大了,“過去拼的是時間,你只要有時間天天磨,總能有收獲。現在是去拍賣會,拼的是錢和文化。”當記者問及什么是下一個收藏市場熱點,馬未都有點猶豫,“我推斷出下一個熱點,但我不便說,說出口,這個熱點就會提前到來,這事就瞎了。”“比如宋瓷,將來會很貴,貴到現在的人會后悔沒買。此次春拍就會有一件東西,就會爆冷門。”
據悉,此次馬未都來江蘇簽售,還是要帶上秘密武器“圖章”,“簽名簽到最后連自己都不認識了,章子上刻了一行話很有紀念意義,比簽三個字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