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田黎明現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的院長,他的作品大家都很熟悉,我個人也非常喜歡。他的作品里有一種恬淡、有一種寧靜、有一種灑脫、有一種舒適。他的作品,在視覺感觀上,淡淡的,很放松、很隨和,充滿詩意,一點都不緊張,這和他的性格很相像,他也是一個性格很恬淡,為人很隨和的人。
田黎明的作品特色很鮮明,首先使用淡墨、淡色,其次,就是吸收了一點西方的光影效果,尤其是影響派作品中的光斑的效果。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作品帶有一點中西融合的成分。不過,我覺得它跟其他帶有類似追求的藝術家不太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在這方面處理得比較恰當,或者說,比較智慧。因為,光影這個東西在西方是伴隨著立體空間和對對象的三維空間的描繪而存在著的。這就是說,田黎明吸收了西方光影明暗、色調對比變化的要素,但與西方表現手法不同的是,他把它放入了一個平面當中,他舍棄了西方作為光影邊線前提的三度空間的縱深感,把它變得比較平面,但是仍保留了光影的一定效果。在這方面,我覺得田黎明處理得特別指揮,手法顯現得特別聰明。
田黎明的作品雖然表現出一種具有特定文化價值指向的思路,或者換言之,是帶有中西融合的特定因素。但是,他的作品從中國傳統繪畫的角度,或者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框架立場而言,他的作品與中國傳統繪畫文化的文化傳統并不矛盾,他們是吻合的,而且也是一種新的表現方法和新的探索。它主要的成功之處,是保持了中國畫的平面型,而且他對導源于光源的明暗、斑象,也進行了盡量淡化的處理,然后剩下了一種經過思維轉化的光斑。這種做法,使他的繪畫和西方繪畫在表現手法上拉開了距離--如果中國畫和西方繪畫拉不開距離的話,對中國畫的獨特性而言,這是一種削弱。
事實上,田黎明的繪畫吸收了西方繪畫的一些因素,但是他的繪畫并沒有削弱中國畫的特色,這是他的繪畫藝術走向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像當時的李可染先生,也吸收了西方的素描因素,但是可染先生把這種素描平面化了,所以可染先生的畫不會是西方的風景畫,還是中國畫,可染先生的畫層次很簡單一層黑的、一層逆光;田黎明的畫層次也很簡單,一層是不受光的部分,一層是光斑。他畫的人不是立體的,而是平面的,處理得很巧妙。所以,我認為他在吸收西方繪畫因素這個方面,跟可染先生的建樹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是在把握分寸上做得很到位、很成功的人。所以,我覺得這一點應該是田黎明的繪畫最值得稱道之處。
最后,還應當著重說明的是,田黎明的繪畫保持了中國畫的那種寧靜、飄逸和灑脫感,保持了中國畫的韻味和書香氣,作為他的作品的審美特征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理論家):
田黎明的繪畫風格非常獨特,在一兩千年來的中國畫壇,就繪畫風格和樣式而言,他是變化最大的一個畫家。
值得強調的是,他的繪畫無論如何變化還是中國畫,有的畫家也在不斷地變化,但是變到最后卻不是中國畫了。至于什么是中國畫,可能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但是對于中國畫的特點、面貌、本質,大多數人的心里都有一個認識和標準。田黎明不僅保持了中國畫的本色,而且在此基礎上又有所創新,與傳統的中國畫拉開了距離,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面貌,自古至今獨此一家,真正做到了別開生面。在繪畫上,能夠把這兩個方面同時兼顧起來,是十分難得可貴的。而田黎明做到了,并且做得很有成就,這是非常值得贊許的。
也有人說,田黎明的繪畫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鑒了西方的東西,比如印象派的色彩、光影等元素。但是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畫家都在吸收西方的東西,就象太陽底下沒有新鮮的東西。即便原子彈也沒什么了不起,只是和火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沒有火的話,也沒有原子彈,所以創造、發明火才是最了不起的。田黎明的繪畫雖然借鑒了西方繪畫的因素,但是他“化”的很好,完全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實際上,他更加注重傳統的學習,汲取傳統繪畫的精髓。其實無論是學習西方,還是學習傳統,關鍵的問題就是怎么學,最后如何變成自己的東西表現出來。如果學得特別好,但是卻畫不出來要表達的那種感覺,也是不成功的。而田黎明能夠把學到的東西糅合在一起,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表達出來,這在創作理念上是非常高明的。并且他的這種“學”是自然現象,與模仿完全不同。
在如上意義上,可以說,由于田黎明開辟了新的局面,所以他可以進入畫史。他是一個歷史性的畫家,而不是在搞一個小花樣。有的人只是在搞花樣,而田黎明是在追求風格。
最后,我希望他的繪畫能夠繼續深入,一方,就是把這種特色進一步加強,使其面目更新;另一方面,更加深入探索傳統,尋求其內在的本質,增加他的繪畫的內涵和繪畫的藝術性。這兩點應該是他努力的方向。但是希望他的風格不要完全改變,關鍵是如何加強。當然,就他目前的程度而言,在中國繪畫史上已經是非常杰出,非常了不起了,希冀他的繪畫進一步加強,即是期待他的藝術今后能夠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
眾說田黎明(節選)
眾說田黎明(節選)
眾說田黎明(節選)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