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08年5月4日—5月24日
展廳:1、2、3、4
廣東美術館自2006年開始,舉辦“’85以來現象與狀態系列展”,這是基于廣東美術館自“第一屆廣州三年展”后基本認同的學術傾向和研究方法:對中國當代藝術進行學術梳理,既要考慮它在發起發動時期——80年代,尤其是’85美術運動時期與中國整體文化發展狀況及特點的關系;又要考慮到中國當代藝術在經濟急速嬗變時期與“全球化”影響下的發展現實。
“’85以來現象與狀態系列展”以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要學術現象為研究樣本,探詢這些現象及藝術創作的發展現狀,對其背后隱藏的文化能量和歷史價值進行深入、客觀和更具本土特質的學術研究和闡述。這是立足廣東美術館學術立場進行的一次大型的、綜合性的當代藝術研究項目,也是追尋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動因的學術研究工作,這一研究性的系列展覽對于中國社會和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現實具有明確的文化針對性。
繼2006年“‘極地’到‘鐵西區’——東北當代藝術展1985-2007”、2007年“從西南出發——西南當代藝術展1985-2007”后,2008年,廣東美術館聚焦本土,策劃了“’85以來現象與狀態系列展之三:廣州站——廣東當代藝術展”。對’85以來二十多年廣東當代藝術的歷程進行一次思路清晰的系統梳理和回顧,同時也彌補了中國當代美術史區域性文本的某種歷史性缺憾。
本次展覽目的是以“85新潮”前后的藝術狀態作為一個歷史闡述的出發點,聚焦于廣東的整個當代藝術在’85新潮以來的種種表現。在展覽的前期策劃階段,策展人小組就“社會學關注”、“語言沿革”、“生態與機制”三個命題,深入探討了廣東當代藝術和中國整個社會變革之間內在的呼應關系,以及廣東的文化、歷史、社會、經濟作為一種模式對廣東當代藝術的“規范”。對話文本將作為本次展覽文集的重要架構,同時注重從美術館的學術立場出發,對’85新潮以來廣東當代藝術史資料的梳理。
展覽部分側重挑選自’85新潮以來在廣東本土及國內外當代藝術界具有持續影響力,并一直堅持自身學術立場方向,目前比較活躍的當代藝術家。受邀參與本次展覽的40多位藝術家,均為長期生活和工作在廣東的當代藝術家,他們當中有一部分曾在改革開放和’85新潮的歷程中,親歷了廣東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生活方式變革,意識形態與文化觀念碰撞和交鋒所產生的種種連鎖性問題;也有在消費時代背景下成長的一代,由于深受消費文化、網絡文化、動漫文化、西方文化的影響,加之面臨全新的圖像背景,他們的創作方式與圖像的呈現方式都與上一代藝術家有明顯的區別,并且在題材與觀念的表達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有趣的是,幾位目前分別生活工作在北京、上海、紐約、巴黎等地的廣東當代藝術家,雖然他們的作品在觀念上已明顯地帶有全球化的色彩,但述說于表達方式上仍帶有一定的廣東地域特點。本次展覽作品類別包括繪畫、雕塑、裝置、影像四類,分布在首層四個展廳及公共空間內,共展出近百件作品。
主題闡釋
“廣州站”——廣州火車站。在二十世紀最后的二十年間,作為一個財富幻想、文化幻想及異質生活的符號而存在的。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實驗田一直在經濟實踐中和社會試驗中調整著自身的文化狀態和思想走向。作為 “實驗田”的定義,必定規范了廣東在經濟上必須具有充分的開拓精神(自我犧牲的精神),而文化上必須回避激進主義。這樣就構成了“廣東現象”的兩性,一是經濟行為的大膽進取與銳意開拓,二是文化行為上的相對保守和謹守政治正確性。這種行政策略保證了廣東可以集中精力去面對經濟建設中的種種問題而又不至于文化思想上的急進造成思想意識形態的混亂而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廣東的經濟戰略和文化對策保證了廣東可以在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最大的成功,保護了改革開放的成果。與此同時“廣東方式”也在社會經濟轉型中和文化轉型中產生一系列的后遺癥——即保守的文化對當代藝術的圍堵、放逐和過渡邊緣化。
作為符號性的“廣州站”具有很強的文化闡釋能力,一方面它規定了一段藝術史想像空間的閾度,一方面又揭示了廣東當代藝術和文化遷徒之間的內在關系。在“來”和“往”之間許多中國當代藝術的著名藝術家和廣東都有著或深或淺的因緣——王廣義曾經落戶于珠海,任職于珠海畫院;尚揚曾落戶于廣州,任職于華南師范大學美術系;曾浩曾落戶于廣州,任職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第一次嘗試以雙年展的形式建立策展機制并嘗試新型的當代藝術展覽形式的“廣州當代藝術雙年展”也是在廣州誕生(三元里一帶的中央酒店,這個地點和這個展覽恰恰構成了一種非常有意思的話語關系),等等。另一方面,“廣州站”的能指對應了廣東當代藝術的流態特質,對應了“流動的三角洲實驗室”的思想現實和理論基點。
展覽內容:
1、 文獻部分
通過呈現“85新潮”以來廣東當代藝術的歷史資料和影像檔案,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文件、文物、作品及圖片等,梳理80年代以來廣東當代藝術活動的歷史脈絡。
2、展覽部分
經過策展人提名并審慎甄選出40多位在廣東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具有代表性和持續性的藝術家,大致包括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和2000年后涌現的三代藝術家;從群體和地域上包括活躍在廣州、深圳、陽江地區的藝術家,還有從廣東走出的國內外的藝術家。作品類別包括繪畫、雕塑、裝置、影像四類,分布在首層四個展廳及公共空間內,共展出近百件作品。
展覽文化構成:
一、社會學關注
社會學關注是建立在文化反思與社會批判的基礎上,打開一個開闊的當代文化視野,探討當代社會的精神現實及隱含于其中的文化肌理,藝術家在思想與游戲之間選擇了自身的立場和態度,在回避庸俗社會學的同時確認了一種自我的社會關注方式和批評的個人角度。
二、語言沿革
“水墨”一直是處于“困境中的突圍和突圍后的困境中”做著兩難的選擇,對語言的強調和身份的執著反而約束了精神上的解放,對“語言”最終服務于什么與其中有多大的可能性的提問成為當代水墨在問題狀態中做出的突出貢獻。語言探索了二十多年來究竟解決了什么樣的問題或是說問題解決到哪一個程度仍是一個懸念,在廣東的當代藝術生態中,“水墨”是一個突出的現象。作為問題之一,究竟是“當代水墨選擇了廣東,為什么選擇了廣東?還是廣東的文化生態和歷史積淀更適合當代水墨的生長?”將是一個頗有意思的提問,也許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更能很好地說明“廣東是什么或是什么是廣東”。
三、體制的建設
從本土集合行動的“105畫室”、“92廣州雙年展”、“大尾象”的自我組織到“卡通一代”的對傳播借助,以及廣東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深圳美術館的國家建制,還是“維他命”的國際基金操作,以及博爾赫斯書店疏離化的個人堅持等,都在不斷探討各種模式,完善自身的文獻體例,這些體制化的嘗試是作為一個“樞紐”、“集散地”或者以“墟”的性質來開啟一個集體行動的場景。同時也真正宣布一個多元實驗的未來有多大的可能性。
□ 參展藝術家及機構:
群體:南方藝術家沙龍:王度、黃小鵬
“大尾象”工作組:林一林、徐坦、陳劭雄
“陽江小組”:鄭國谷、陳再炎、孫慶麟
“卡通一代”小組:黃一瀚、孫曉楓、江衡、響叮當(陳秋彤)、田流沙
“南方引擎”小組:喻旭東、鄧漪夫、張嘉平、梁健華、謝劍波
藝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斐、儲云、段建宇、鄧箭今、方少華、馮峰、馮倩鈺、胡向前、蔣志、賈玉川、梁銓、劉子健、劉慶元、李邦耀、石果、石磊、魏青吉、楊詰蒼、楊國辛、閻實、余海波、楊勇、曾瀚、張海兒、周涌、周浩、周滔、張湘溪
維他命藝術空間、博爾赫斯書店等藝術機構。
□展覽組織
策展人:王璜生 皮道堅 楊小彥 陳侗 孫曉楓
策展助理:顏勇 盧川 李天俊 劉瀟 梁健華 王景 黎丹樺 王真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