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練春海的《活埋80后》
先得借題發揮再說:只要是巨浪,企圖阻擋必將無濟于事。這是我回練春海的一句話。我曾在《一代強悍,三代無種》一文就注定70后、80后的青春平庸,做了粗略分析。事實上,我在主觀上更希望中國社會充滿青春朝氣,是展現年輕人創造活力的王國。然而,大歷史結構秩序決定了整個80后的普遍平庸,這不意味著80后沒有杰出藝術家,零星不足以形成一代人的輝煌?,F代中國歷史抵達當代是一個激情與理想的消退期,文化原動力嚴重不足,思想與藝術領域自然不例外。下面就練春海話題發表我的個人看法。
一、不錯,王音的作品非常優秀,其圖式語言按其生活語境所展開,換言之,王音對于自身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任何人的藝術作品要做到毫無歷史與環境痕跡的可能性不大,某些東西是潛移默化的,對既定規范與秩序有一點超越便是一種進步,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甚至整個時代人都墨守成規,停留在原位徘徊或倒退。
練春海說:“現在主要的情形是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按照自己的個人體驗、敏感焦點、語言習性來構成藝術現實。這種情況的發生一方面可以說是中國當代藝術家正在努力從眼下妖風習習的藝術漩渦中走出來”
事實情況并非練春海所說那般純粹,80后多少藝術家是按照自己的個人體驗、敏感焦點、語言習性來創作的?那個“自己”、“焦點”、和“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而抽象的,如卡通圖式成為當代繪畫的異化模式,一種庸俗得毫無創造性的現成材料。在現代流行傳媒的作用下,電視電腦對當代人的作用實在太大,大多數人被動于這些流行文化,喪失了超越與顛覆的自覺能力,連致當代人的性幻想都明星化以及性交姿勢都毛片化(它們原產于西方后現代藝術創意,轉而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新式武器)。在一個極度消費化、平庸化的當代社會,任何沉溺者必將喪失激情理想,成為被馴化的時代降服者,它是一個時代的普遍現象,意味著整個時代缺乏文化原動力。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當代青年的體驗、焦點和習性很大程度上是被流行文化所滲透和操縱,整體上談不上獨立的自我個性。并未出現象練春海所說:“尋找的自我的復歸,這批藝術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力量之一就是80后這一撥。”
二、練春海似乎對當下的藝術批評家持有不滿,認為他們對80后缺乏關注、了解和支持,表現出“批評家的失語現象”。關于“85”一代批評家與其藝術家不論好歹,他們整體上非常有默契的,共同的理想與激情使他們成為改革后中國社會的“強悍一代”。練春海錯誤的以為,后“85”時代基于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背景,藝術家因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而對生活的感觸開始變得千差萬別,所以理論與批評跟不上藝術發展之需要了。這種說法具有吊詭性,老一代批評家不僅可能思想理論的老化,關鍵他們形成自身的利益團體與情趣傾向,他們失語極為正常,權益本能決定了當下批評家的失語,特別在中國這個習慣論資排輩的社會,造反者一旦勝利之后必將鎮壓一切自身之外的造反者。可是,作為一個志氣的藝術青年,對此不要持任何奢望,只能用實力將歷史老人趕下神壇,這是后起之秀的歷史使命。中國當代青年在神態氣質上均缺乏令人信服的東西,這足以說明了他們缺乏內在活力和精神勇氣。
三、練春海說:“另一方面是80后這一批藝術家不大重視西方哲學理論的學習,他們天生的傲氣特別藐視唯理論是瞻者,而追求個人對藝術的獨特感受,對于這種獨特感受的評價不是哲學,也不是形而上學的方法論所能夠完成的?!?/CLK>
可以肯定:沒有文明時代可以傲氣得特別藐視“理論”,除非愚蠢到沒有大腦才差不多,只能說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論思想。據我所知,80后不但不重視西方哲學理論,更談不上重視東方理論,也沒有自身的理論。毫不客氣的說:80后是“窮人暴富”的一代人。練春海為80后不重視理論開脫說:“追求個人對藝術的獨特感受”。這是個經不起推敲的流行說法,它是曾盛行于西方大眾社會的媚主義論調,轉而在中國小資市儈階層當中泛濫,特別女性藝術家對此更堅信不疑和孜孜不倦,使得“多元主義”成為一種新思維惰性,以致到了白癡都認為自己的弱智是一種多元的個性體驗表現。關于“多元主義”在此就不多說,若有興趣請看一下我的《多元主義與其矛盾》一文。
四、關于批評家培養與成長,練春海所說很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學院只能培養出一些教條的學究和吹牛的馬屁精,要胚造出有獨立人格的思想家和藝術家是困難的,大凡稍微出色的藝評家均為半路出家,他們不外憑自身的天賦與努力。并非練春海姐夫所說,批評家全然沿襲傳統學院式的批評體系。年輕一代藝術理論與批評人才的嚴重匱乏,原因很多,應試教育過度強化在一定程度上磨滅了中國青年的個性天賦和求學興趣,加之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圍,使得那些天賦頗厚青年不再致力理論學科,何況它的確不能長技謀生和升官發財。過去的體制內藝評家不在于他們理論專業和才華學識,關鍵在于他們把操報刊的權柄。
其實,不重視理論學習的不止是80后,只是8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掀起一股“小五四”余風(簡稱“85”文藝思潮),哲學和文學成為一種功成名就的主渠,哪怕一點皮毛而“譽滿天下”和“名利雙收”,加之精英化的社會文化氛圍,整個八十年代那代人對理論滿懷興趣。盡管存在種種客觀局限,那代人因此顯得飽滿自信、勤奮好學、理想激越。
五、練春海說當下藝術新人、藝術作品派別如同“雨后春筍”,因此理論與批評出現跟不上藝術發展形勢之需要。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即便在過去藝術形態單一化時代,理論同樣存在過度單一化的貧困不力。凡是新藝術的誕生,它在客觀上必然伴隨相應理論的產生,這一點均不成問題。藝術始終賦予一種意識與想象的超越性,它在不斷刺激著思考者和理論家發問“為什么”,這種精神分工幾乎貫穿了整個文明發展史,絕不存在只有藝術家在動腦子,哲學家處于休克狀態。對新藝術歸納、批評和解讀需要過程,它的艱巨性是一種常態,不是當前所面臨的孤立現象。
六、對80后要蓋棺定論雖然稍早,可從大氣候中可以得出一葉知秋的結論,當代中國文化如同遭遇干旱荒年,唯有隱蔽角落能結點半生不熟的果實。這就是我所說的當代中國是一個極度平庸的時代,不意味著中國永遠的絕對平庸。平庸時代在客觀上制造了歷史偶然變數,至少需要幾代人努力。我曾在《沒有大師時代的大師》一文中,概括了吳冠中以及你我均為過度性幾代人,中國的藝術與思想領域還不足以涌現出大批大師,要造就文藝與哲學輝煌更無從談起,至少需要歷經一個漫長歷史階段。
最后要說的是,80后恰處于中國現代歷史的消退時,他們在整體上不會超越“54”和“89”兩代人,除非歷史進入一個偶然的突發狀態。這里,涉及一個社會文化創造力、一個時代激情原動力。它是個令人頗感神秘的問題,在此也不必多言。當然,我的言論具有自以為是的成分,但我誠心希望有志青年致力于自己的理想,無論時代多么平庸與局限,能夠走在歷史前沿必是天之驕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