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北京奧運會即將開幕之際,中國出現了關于是否重建清朝遺跡的爭論。這也許是為了恢復大國威信的一種行動。
18世紀,清朝乾隆皇帝在北京郊外建成了圓明園,這是一座超越紫禁城的夏季離宮。在其一角,有一片壯麗的歐洲風格建筑群,稱為“西洋樓”。在由傳教士設計的巨大建筑物的正面,設有一座大型噴泉,其左右兩側立有十二地支動物像,可以每隔2小時噴水報時。
但在1860年,英法聯軍襲擊了圓明園,對寶物進行了徹底掠奪。
圓明園管理處的宗天亮帶著對商業主義的橫行不勝憤懣的表情說:"圓明園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座,如何用幾年時間就能重建一座集合傳統和文化的名園呢?"
但是,中國圓明園學會卻令人意外地表示,支持重建圓明園。據該學會人士稱,關于重建圓明園的爭論,自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該學會人士曾多次建議,應當部分修復現存的圓明園并加以保護。但是,每次都遭到所謂“廢墟派”的反對。“廢墟派”認為:“英法毀壞圓明園是國恥,決不應該改變現狀。”
該學會人士表示,“自英法的掠奪以后,圓明園因1900年列強介入義和團事件而被徹底荒廢。‘文革’后,農民在當地定居,進一步改變了遺址原貌。展示列強的野蠻破壞固然必要,但也需要展現清朝高度的文化水平。”
中國很少有人知道,圓明園實際上已被“重建”。這就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時,于廣東珠海開業的主題公園“圓明新園”。該園面積約是實物的40%,并按照原尺寸復原了西洋樓等建筑,每天還舉行歷史畫展。
畫家陳逸峰曾建議重建圓明園。1999年澳門回歸時,他曾制作上演了一臺音樂劇,名為“圓明情深”。
陸人龍博士是陳逸峰的朋友,在香港大學教授歷史。他說,以前的中國沒有重建資金,而現在逐漸富裕的中國希望重拾光榮,這種情緒可以理解。
但是,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劉義章卻表示,有關重建圓明園的愿望,并不能僅僅用“大國主義”來解釋。他說:“圓明園的噴泉,是中國傳統的十二地支像與西洋技術的噴泉融為一體的產物。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東西方文明發生的沖突破壞了圓明園。重建又可以恢復這種東西文化的融合。”
把圓明園作為“國恥”,要保留其廢墟的模樣,這種做法與明年即將迎來建國60周年的政府的建國理念相一致。但在今年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中國,現實卻是商業主義四處洶涌奔流。圓明園重建之爭的核心,就是這種“理念和現實”的沖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