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新聞調查》2008年3月29日播出:沒有贏家的官司,以下為節目內容。
演播室
10多年前,有一批來自各地的畫家看中了北京城郊的宋莊鎮,買下了村民宅基地上建的農民房,從此安居樂業。十幾年的發展,畫家成名了,村民也富了,當年接納這些畫家的偏遠小鎮也打出了中國宋莊的文化名片。可就在這時候,當初賣房的村民反悔了,他們把這些畫家告上了法庭,要求收回當年賣出去的老房子,那么法律會支持農民的反悔嗎?一連串的農民討房案會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畫家們又將何去何從?宋莊的未來會不會從此改變呢?
采訪對象:
李玉蘭 宋莊畫家
崔大柏 宋莊鎮小堡村村支部書記
譚小勛 李玉蘭的丈夫
楊衛 藝術評論家
王秋人 宋莊畫家
王立則 宋莊畫家
李靜 宋莊當代美術館執行館長
靳栩 宋莊鎮小堡村村民
胡介報 宋莊鎮黨委書記
陳漢東 北京通州區法院宋莊法庭
蔡繼明 清華大學教授
片山 宋莊畫家
李學義 宋莊鎮小堡村村民
董秀梅 馬海濤的妻子
馬海泉 宋莊鎮辛店村村民
陳旭 李玉蘭的辯護律師
李靜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法官
北京通州區宋莊鎮小堡村村民
第一段
記者:這個院子挺寬敞的,有多大面積?
李玉蘭:300多平米,將近400平米吧。
記者:400平米。這在周圍的家戶里,我看還算是不小的一個院子了。
李玉蘭:是 。
記者:剛來的時候,是一個什么樣的樣子?
李玉蘭:剛來的時候,這塊整個就是空的。然后那個地方沒有門。
記者:沒有門啊,這是后來翻建的門啊?
李玉蘭:對。
解說:這個農家小院在北京市通州區的宋莊鎮辛店村,六年前,畫家李玉蘭花了四萬五千元買了下來。對于李玉蘭來說,用這樣的價格買下一個農家院,是比較合算的。可是,她并沒有想到自己會因為這個房子惹上麻煩,甚至成了新聞人物。她以為,從此,她就可以安居樂業了。
記者:其樂融融,何處無妙境,何處無凈土。誰寫的?
李玉蘭:我先生寫的。我們覺得在這里的話,自己生活感到很安逸。這個對聯能夠表達
我們當時那種心情。
解說:李玉蘭是河北邯鄲人,從小就喜歡畫畫,但是家庭條件的限制和職業畫家的收入不穩定性使她的畫家夢遭到全家人的反對。在做了十幾年的服裝設計之后,李玉蘭發現,自己仍然無法割舍做一名職業畫家的情結。
李玉蘭:想得就是很簡單。我這一生當中的話,如果我不能夠從事繪畫,就作為一種職業,至少我要在我的一生當中,實現一下自己的這么一個愿望,所以就做了這么一個決定。
解說:為了心中的繪畫夢,2002年李玉蘭離開了她曾經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搬到北京郊區的宋莊鎮,正巧,農民馬海濤這時已經進城工作要賣掉家里的老房子。但是,房子是建在馬家宅基地上的農民房,這讓李玉蘭犯了猶豫。
李玉蘭:因為我以前買過商品房,所以知道有什么房產證這類的手續,到農村以后他們沒有,所以我也就比較擔心。盡管當時看那個院子我比較喜歡,可是我還是很猶豫。
記者:猶豫什么呢?
李玉蘭:要是沒有房證的話,會不會有麻煩?但是當時他們賣房子的時候,就說得很確定。
我們賣自己家的房子,誰也管不著,賣給你的話這就是你的房子了,你就可以踏踏實實地住著。以后這里再怎么樣,我都不會去找你。他說的就是說讓你感覺到一點點后顧之憂都沒有。
記者:像農村的一些閑置的農民房,在當時而言的話,它們處置的方式是怎么樣?是流轉還是轉讓?或者是出售?
崔大柏:由于價格問題,農民就愿意把這個房子賣一個比較好的價格。
記者:價格的差距有多大?
崔大柏:起碼五倍以上吧。
記者:也就是說當時很多村里人愿意把這個房子賣給城里人?
崔大柏:對。
記者:圖個高價?
崔大柏:對啊。
記者:村里面沒有干涉?
崔大柏:村里沒有干涉。我們覺得,把那些破爛的房子全盤成錢了。對農民當時的生活費可以給予支持,可以補償,認為是還是比較不錯的。
解說:為了消除李玉蘭的疑慮,馬海濤還請來了村委會主任從中擔保,并且蓋上了村委會的大印。
崔大柏:就那么個習慣。就像過去那種搞對象一樣,中間得有介紹人。
記者:是一種保障?
崔大柏:是一種保障。在村里面不管是有威望的,或者有歲數大的、有文化的,給我做個中證,我心里就算踏實了,這是很普遍的情況
記者:這份契約會不會從內心來講會感覺踏實一些
崔大柏:對 是。我就覺得,除了我的戶口不在這個地方,我感覺自己就是這個村子里的一個成員。
解說:在村委會辦了房產變更手續后,李玉蘭成了這座房子的新主人,她并不知道她簽下的這紙買房協議如同一片烏云會給未來的生活帶來一場風雨。當時的李玉蘭似乎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她不僅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熱愛的事業,還收獲了愛情,來自湖南的畫家譚小勛與她結成連理,一家人的生活其樂融融。
解說:李玉蘭一家的平靜生活在這個農家小院維持了四年,當年買房時那個看不見的麻煩就找上門來了,原先賣房給她的農民馬海濤出價七萬元要求收回已經賣出的這個農家小院。
李玉蘭:他當時給我開的價錢是7萬塊錢,我說太不可能了。我說當時你賣房子是你主動要賣,然后你現在想把它收回去 就是感覺到很生氣嘛
記者:你回絕了?
李玉蘭:對 所以我就說我這房子不賣。再加之我那會兒懷孕,我很需要一個居住的場所,我不可能再去像以前一樣去流浪,到處去搬家什么的。所以我就沒有答應他,然后我們所接到的就是一紙法院的傳票。
解說:2006年12月,馬海濤以當年房屋買賣不符合法律規定為由,把李玉蘭告上了法庭,請求收回已經賣出去的房屋。李玉蘭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李玉蘭:這種買賣畢竟它已經是完成了的,那么法院還要接這樣的案子的話,讓我也感覺到很詫異
記者串場:其實在宋莊,李玉蘭并不是第一個收到房屋訴訟傳票的畫家,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陸陸續續有13名畫家被告上法庭,原告無一例外的都是原先賣房的農民,訴訟請求都是收回已經賣出去的房屋。我們不禁要問,宋莊怎么會集中了這么多的畫家呢?他們怎么都會購買農民蓋在宅基地上的房子呢?
第二段
解說:宋莊鎮位于北京市通州區,從天安門出發一直往東,沿著京通高速和京哈高速公路行駛40公里可以到達,是東北及環渤海地區進京的交通要塞。穿過村口畫框形狀的牌樓就是宋莊鎮的中心區小堡村,村里村外散居了兩千多名藝術家,尤其以畫家居多,于是,宋莊便有了畫家村的雅號。
記者:宋莊對你的吸引力是什么
李玉蘭:對我的吸引力,就是因為我喜歡畫畫,然后這邊又聚集了這么一撥人。平時在這里
可以有一個相互交流的場所
(字幕:圓明園畫家合影)
解說:原先聚積在圓明園附近的畫家們,最早掀起了畫家村的面紗。當年,一群追求獨立和前衛的藝術青年,手持畫筆組成了一個藝術理想的烏托邦。1994年,藝術批評家栗憲庭、藝術家方力鈞、岳敏君等中國當代藝術的大腕們開始撤離圓明園,來到遠郊的宋莊購房置業,而選擇宋莊的原因,則是緣于一個不經意間的偶然。
楊衛:第一個原因是便宜
解說:楊衛,湖南人,藝術評論家,1996年從圓明園畫家村遷入宋莊居住。
楊衛:那么更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圓明園有一個畫家叫張惠平,他的一個學生是宋莊的,是這樣子。然后說大家要到處找地方,張惠平就推薦到了宋莊。
記者:對宋莊最初的印象是怎么樣的?
楊衛:典型的北方農村那樣子,還是那種土路 沙土路,然后也沒有車。我們是坐著去天津的一個長途車,然后到中間下車然后再找。
王秋人:最初這個地方,像一個河北的自然農村,一個田園風光。很安靜,可以安心地在這里創作,不會受干擾。
解說:王秋人,上海人,他是第一批在宋莊定居的十六名畫家之一。1994年,他離開圓明園畫家村花了四萬八千元在宋莊鎮的小堡村買下了這個農家院子。
記者:你那時候自己種菜啊
王秋人:第一年來自己種菜嘛,種了十幾種菜。等于自己還種菜,然后畫畫,夏天種種菜。
種完菜,一個夏天到秋天就不用買菜了,當時就是這種生存狀態。
記者:那就是創作,還有生活,全部在這院子里了?
王秋人:對
解說:后來,王秋人把這個農家院修葺一新,并在這里結婚生子。
王秋人:等于是我第二個故鄉吧,我如果生活沒有變動,我肯定要在這一直住下去,肯定要一直住下去,因為我不太喜歡城市的生活。
解說:不過,現在的王秋人已經無法確定他們一家人能否在這里繼續生活住下去了,因為,原先的房主已經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收回這所院子。
王秋人:我簡直瘋了,那個時候我想我快瘋了。如果說我要走,我要搬家,我城里的房子也買不起,對吧?我還要去找另外一個地方蓋房子,那你說我還工作嘛。這兩年我孩子那么小,我要怎么辦?快瘋了,那整個不可想象,整個生活就徹底給搞亂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