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宋莊白廟村的畫家王立則同樣不能逃離被告的命運,他在2006年的10月就接到農民的起訴書,要求歸還他在2003年買下的這個農家院子。這讓他成為畫家村里第一個因為房屋訴訟成為被告的畫家。
王力則:我還是有點出乎意料。農民這個事,也還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樣,他一旦賣出去他就不反悔,他就說過的話算數。
解說:王立則是陜西人,當過大學教師、公務員、報社總編。為了能夠繼續繪畫創作,他在50歲那年提前辦理了退休手續來到宋莊。
王力則:主要是覺得這人多,有一個交流的機會。我就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畫畫都是觀念比較傳統。在宋莊看到的,不同于蘇俄油畫傳統的另外一套畫法和另外一套理念,對我來講沖擊很大。我覺得在這里可能會有收獲的,下決心來了。
記者:其實你們剛來的時候,就像宋莊本地的居民接受你們嗎?
李靜:不太接受。因為當時可能大家的打扮應該說很另類,農民看不慣。
靳栩:當時他們來的時候都挺奇怪的。有的都是大禿瓢,有的留著長辮子,當時一看怎么還有這樣的人啊。因為畢竟看見這樣的人,比較少吧。
記者:他們的穿著打扮好像和你們的思維觀念沖突很大?
靳栩:很大。這以后接觸的時間也長了,也開始聊天了嘛,這一聊以后,還不是想象得那樣的。都挺好的。
李靜:有這樣一句話。剛來的時候藝術家都是長頭發,農民都是短頭發。那么現在藝術家都理光頭了,而農民都留了長頭發。
解說:人們說,到了宋莊,就接近了中國當代繪畫藝術的前沿。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來到了這個遠離城市的鄉村,然而,純樸的鄉民們是否能夠接受這些特立獨行的藝術家呢?
(字幕:宋莊畫家方力鈞作品)
(一組方力鈞的畫)
串場:從1994年到2003年的10年間,宋莊逐漸成為先鋒藝術家們新的精神家園,他們在這里生活、創作。雖然此時的宋莊畫家在國外已經聲名遠揚,被媒體與世界一流的當代藝術家群體相提并論,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標志。然而,他們在國內并不為眾人知曉,當地政府仍然熱衷于辦鄉鎮企業來發展民生,藝術家與宋莊也只是居住者和居住地的關系,彼此之間相安無事。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宋莊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呢?
第三段
解說:2004年4月,宋莊鎮更換了黨委書記,這名叫胡介報的新書記給宋莊發展帶來了新思維,新思維的理論基礎來自胡介報曾經讀過的兩篇文章。
胡介報:這兩篇文章,一個是理論分析層面的,一個是實踐層面的。那么實踐層面的是什么呢?蘇荷,這篇文章名字就叫《蘇荷》。蘇荷它介紹了美國蘇荷區是怎么形成的。
解說:二戰以后,紐約取代巴黎成為西方乃至世界的藝術中心,其中關鍵原因就是曼哈頓的“蘇荷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原先廢棄的高大廠房被改造成前衛藝術家的工作室,各方藝術家以低廉租金入住該區,隨著他們的畫作受到畫商的承認,蘇荷區成為世界著名藝術區,極大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胡介報:我又看了一篇理論的文章支撐了我。那么,就是《大文化》,分析了當時國際上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尤其列舉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在GDP當中的貢獻率。那個時候給我一個巨大的啟發,我好像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金礦。宋莊完全可以通過藝術家、藝術作品,通過這個資源,來把這個地區打造成一個頗有特色的經濟城市。
楊衛:宋莊這個地方,已經形成十多年畫畫的歷史。這些藝術家跟藝術家之間已經構成一種精神紐帶,這個東西是一個無限延伸的東西,是給胡介報提出文化造鎮最有信心的一個基礎。這個東西別的地方沒有,所以我當時寫了一篇文章,里面明確了提了一個概念:宋莊沒有風景,但是人是宋莊最好的風景。
記者:你指的這個人是?
楊衛:當然主要是藝術家。是這些人,是這些有創造力的、有靈性的人在這個地方。
解說:通過走訪調研,胡介報意識到藝術家也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資源,而這個罕見的資源正是宋莊的最大優勢。到任的下半年,胡介報提出了“文化造鎮”的戰略,全力打造中國宋莊品牌。
記者:也是從那個時候,打造這張文化名片成為了你一直想執著去實現的一個夢想
胡介報:對 壓力非常大。為什么?當時很多的人并不認識,你怎么能弄出一個中國宋莊呢你口氣太大了。你把北京市也不要了,你把通州區也不要了,你弄出一中國宋莊了。大會小會我們開若干的會議,一見著我,中國宋莊的胡書記來了。我能感覺到,這里有玩笑,但是有一個大家并不認知。認知一個地區可以打造一張名片,可以打造一張品牌。
解說:宋莊眾多的藝術家、活躍的藝術氛圍,引起了國內外和文化界的極大關注。胡介報對宋莊的文化產業發展雄心勃勃。
胡:這就是我們的藝術館區。下一步按照我們的規劃,這邊會有國際藝術館區,將來辦展會經濟。
記者:那么南邊呢
胡:南邊是這么幾塊。這邊是動漫產業區,那邊是生活配套區。那么這條亮麗的線,這是我們的城市景觀線,將來公共的一些建筑、總部、銀行、酒店等等服務設施,那就完全是一個城市的概念了,整個的一個當代藝術城的概念。
串場:在政府的引領推動下,宋莊吸引了兩千多名藝術家,其中有將近三百人在宋莊買房置業,宋莊逐漸形成了目前中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大本營——宋莊藝術家群落。在2006年,宋莊還被北京市規劃為十大文化產業集聚區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狀告畫家索回房產案的判決就顯得特別惹人注目。在13件已經立案的訴訟中,李玉蘭案將是最先有判決結果的一宗,李玉蘭能夠守住她的藝術家園嗎?
解說:不僅僅是李玉蘭一個人在等待法院的判決,生活在宋莊的那些被告和沒被告的畫家們都在等待著法院的判決。而定期聚會了解案情的發展,成了他們生活中的新內容。
畫家A:如果她那個案子判得,如果要是對藝術家不利的話,這就一下子就完了。法律還是公正的。
畫家B:你也被告了
畫家C:我沒有被告,但是很危險,我是危險人物。
畫家B:那沒事,現在就是李玉蘭這個官司一打,就等于把整個規矩立下來了
這個你也不要操很大的心。
解說:2007年7月10日,通州區法院對馬海濤訴李玉蘭案一審結案:判決李玉蘭和馬海濤簽訂的買賣房屋協議無效,李玉蘭在九十天內騰退房屋,依據評估馬海濤支付給李玉蘭房屋修繕補償款九萬多元。
記者:一審的判決結果,在你的意料之中嗎?
李玉蘭:那是我們的最壞的一個預料,最壞的打算。
李玉蘭:那么這么多年,我們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家,我們才會在這里再投入新的金錢。那么當我們把這些都搞好了,你輕而易舉就可以要走的話,無論是誰都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你可以通過合理合法的一個手段來要這個房子的話,而不受到任何的制約,這個顯然是有失公平的一個現象。
陳漢東:我們主要依據合同法第52條的規定第五項違反法律法規的合同是無效的。按照咱們國家土地法規的規定,(城鎮居民)不得允許買賣農村集體的房屋,所以依照這一條,就確認了雙方買賣合同無效。
解說:《土地管理法》規定:我國土地制度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城市市區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屬于農民集體所有,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近年來,國務院也接連下發通知,明令禁止城市居民購買農民宅基地、農民住宅。
記者:從1999年國家嚴令禁止,這樣的一個城市居民到農村購買宅基地小產權房。開始到近一階段,國務院還依然在強調,這樣一個強制性的規定。你覺得政府的這樣一個初衷和背景是什么?
蔡繼明:為了滿足我們糧食,基本上的這種自給自足,或者叫做糧食安全。我們有一條警戒線,18億畝耕地是最低限度。
解說:蔡繼明,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蔡繼明:如果再低于18億畝耕地的話,可能這個缺口過大。那么對國際糧食市場會產生過大的壓力,那么不僅是對中國有一種威脅,也會讓國際社會感覺到這種威脅。所以中央政府下了決心,就是一定要保護這18億畝耕地,進一步強調了禁止城市居民去(農村)買房子,這是一個考慮。
解說:一審判決后,李玉蘭不服,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第四段
解說:馬海濤要把李玉蘭告上法庭,要求收回已經賣出了幾年的房子。顯而易見的原因是背后的利益之爭,而利益產生正是由于城市的擴張和畫家聚集帶來的土地升值
李玉蘭:因為現在這個房子,大家都知道漲價漲得非常厲害。我們住在這里也了解到,就是說有一些馬路什么的,就是說公路要修過來,城鐵要修過來。加之就是說,宋莊好像被批準為文化產業園區,那么這邊的房價就漲上來了,包括租房的價錢都漲上來了。
崔大柏:他無非就覺得雖然說那時我賣得高了,但是隨著畫家的陸續進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這個地區的地皮的增值,反過來就覺得,我可能那時候賣房子低了。跟現在比,
記者:還是利益?
崔大柏:還是利益,還是低了,可能還不如一年的租金錢,二年的租金錢。
靳栩:那會兒還想著是個包袱,說句不好聽的,反正撇著也是撇著,還不如賣給他們。
當時畫家買的時候就算貴的。可是現在翻過來看,經過十年的發展以后,現在的租房價格,可能就是當時買一幢房子的價格。隨著經濟一發生變化,好多人覺得虧了。
解說: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幾年來北京房價的不斷上漲,宋莊一帶三四間的農民房年租金也由3年前的3000元攀升到1.5萬元以上,而當初賣出的房子,如果現在拆遷將會獲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補償。馬海濤果真是出于利益的需求才要收回房子的嗎?記者試圖與馬海濤的代理人、他的妻子董秀梅取得聯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