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剛結束的廈門心和2008迎春古董藝術品拍賣會中,一件清康熙尤侃雕梅花紋犀角杯,估價300萬元至500萬元;而在3月15日的中國嘉德四季第十三期拍賣會上,一件明犀角雕花卉杯,以57.12萬元的價格成交;一件清早期犀角雕花蟲杯,以34.72萬元的價格成交。
在去年上半年,犀角藝術品曾突然被熱捧,但到了去年下半年,卻又忽然冷卻一時。去年秋拍中的“靈犀聚珍——明清犀角雕刻”專場的27件拍品中,雖然不乏藝術精湛的角雕珍品,但成交結果并不理想。而在經歷了大家的理性思考之后,今年犀角雕成為雜項中的熱點,多家拍賣公司在拍品中推出犀角雕,拍賣行情也是一派“升”機。
接下去在5月27日,香港佳士得亦將推出“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拍賣專場,其中包括30件重要犀角雕刻,是同類藝術珍品中已知極珍貴的私人藏品,拍賣成交額預計將達3800萬至5400萬港元。其中一件明末犀角鏤雕一把蓮水注,估價為400萬至500萬港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期犀角雕屢屢現身于拍賣場,但其起拍價格卻常常相距甚遠,低的起拍價甚至只有百來元,高的卻達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所以,對于那些低價起拍的犀角雕,不要光抱著撿漏的心態,而要特別注意是否真品,不要上了合成犀角杯的當;對于那些高價起拍的犀角雕,除了辨真假之外,更要細察其年代和雕工。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犀角雕精品大作的價格尚未到位。不過從目前投資者和收藏者的心態來看,對犀角雕的收藏尚在觀望和試探階段。若想在短期內投資見效,可能性較小。但若作為長期投資,則上升空間不可估量。
存世的犀角雕精品越來越少,價格勢必上升
在2005年中國香港蘇富比秋拍上,一件明代犀角雕雙螭海棠形杯以1140.56萬元成交,創下當年中國文玩雜項的最高價;2006年中國香港春拍中,一件明犀角雕雙螭龍海棠形杯以1076萬港元成交;2006年9月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清康熙犀角雕仙人乘槎杯以203.2萬美元成交,創下犀角雕拍賣世界紀錄。
犀角雕拍賣以前一直被淹沒在雜項當中,但從2005年以來,國內各大拍賣公司拍賣的犀角藝術品數量多了起來。尤其到了去年的春拍時,北京翰海、北京匡時等每家拍賣公司推出的犀角拍品都達到10件以上,而成交率平均在百分之六七十。去年中貿圣佳夏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早期犀角折枝花卉紋杯,還拍出了392萬元的價格。而北京誠軒在去年秋拍中,雖然只推出了7件明清犀角雕,但成交比較樂觀,除了兩件拍品未成交外,其余5件犀角雕全部成交,其中最高價者為一件87.3萬元的明晚期犀角雕海獸圖大杯,另外一件清晚期犀角整雕人物圖大擺件以67.2萬元成交。
蟲蛀、損壞,使得年代久遠的犀角雕難以流傳下來,目前已知只有在德國一家博物館里有兩件宋代犀角雕。據不完全統計,現存于世的老犀角雕不足4000件,而且基本都是明清時期的作品。
而犀牛本身是世界珍稀動物,也是禁止捕殺的被保護動物,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定:任何獵殺犀牛和進行犀牛制品的交易都是違法的。市場上現在基本沒有犀角出賣,隨著非洲和亞洲犀牛數量連年銳減,現存的5種犀牛中,有3種處于滅絕邊緣,其余兩種也瀕臨滅絕,其中的爪哇犀牛僅存60頭左右。犀角藝術品拍賣行情看漲,主要是因為很多國家將犀角列入禁售項目,存世的犀角精品越來越少,價格必將上升。
亞洲犀角比非洲犀角值錢,可重點關注明清犀角雕
同樣是珍稀資源,相比之下犀角雕比象牙雕更昂貴。犀角的價格是按克計算的,明清的犀角售價約每克2000元。即便是新角,非洲犀牛角每克約200元,亞洲犀牛角每克約600元。
亞洲犀角的價值高于非洲犀角。亞洲犀角的底盤為馬蹄形,非洲犀角為馬鞍形。亞洲犀只有一只角,長者約30厘米,短者僅10余厘米。非洲犀有兩只角,前角長,后角短,長的可達80厘米,短的也有30多厘米。但在拍賣市場上,一般不會標示藏品是亞洲犀角還是非洲犀角,完全要靠藏家自己的眼力進行判斷了。
犀角這種產自國外的珍奇物品,最初在商代使用時,人們更看重的是它的藥用價值。由實用品轉為工藝品,則是在宋代出現了有造型的犀角雕之后,文人雅士開始在犀角酒杯、盞、觚上雕刻,以顯示文筆和畫工,但受到材料稀缺的限制,當時的犀角雕也是非常稀少。
明代中期,海上絲綢之路大發展,東南亞、非洲犀角流入中國,一時間宮廷豪門、文人雅士競相搜求來雕刻制作,在明末清初將犀角雕刻藝術推向頂峰,并涌現出了一批角雕名家。在犀角雕中,尤侃的作品往往拍出高價,像2006年紐約蘇富比秋拍中,以203.2萬美元成交的清康熙犀角雕仙人乘槎杯,底部就刻有尤侃的印章;今年廈門心和拍賣會上,估價300萬元至500萬元的清康熙尤侃雕梅花紋犀角杯上,也有著“直生”、“尤侃”的款識。據說,尤侃字直生,是明末清初犀角象牙玉石雕刻名家,犀角雕染色工藝就是由他發明的。其犀角雕刻作品被時人稱之為“尤犀杯”。
收藏犀角雕宜經常把玩,別上了合成犀角杯的當
隨著犀角熱的出現,市場上的犀角雕也多了起來。但市場上的犀角雕90%都是贗品,有的是根本沒有收藏價值可言的合成犀角,有的是黃牛、水牛等其他動物角。
那么如何識別真假犀牛角呢?有人把有竹絲紋的角當作犀牛角,其實這是個誤區,牦牛、水牛角也同樣有竹絲紋,而網絡紋和魚子紋才是犀牛角所獨有的特征。有的造假者將黃牛角、水牛角、牦牛角剖開,一層層燙壓,再煮熟后制作雕刻成假犀角杯,由于看起來也有成片成片的竹絲紋,而且價錢不貴,令很多收藏者上了當。至于市場上存在的合成犀角做成的贗品,成分為樹脂膠、石蠟等化學物質,沒有任何收藏價值。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的雖然是犀牛角,但不是明清雕刻,而是現代仿品,價值就相去甚遠。那么如何判斷犀角杯的新舊呢?就要看雕工,看作品屬于哪個時代的風格。可以多研究一下博物館里的藏品,像明代犀角杯風格大氣、莊嚴高貴,而清代犀角雕刻雕工繁雜,刻意顯示刻工技巧,這是兩個朝代的犀角雕刻在風格上的區別。此外,像明代時朱元璋實施海禁,多數犀角都是從非洲、爪哇、印度走私來的,材料稀少珍貴,所以雕刻家采用磨工淺浮雕;而清代海運進一步發展,進口材料增多,更有官員直接從國外購買,雕刻家得以在犀角上用高浮雕、鏤雕刻意展現刻工。
不過,清朝傳世的犀角杯中也有很多刻意模仿明代風格的仿古杯,尤其以乾隆時期最為突出。因乾隆好古,當時宮廷造辦處制作了大量的仿古杯。而且清代很多犀角杯是染色的,犀角本身的天然蜂蜜色,經過工匠染色變成古銅色,就會有古色古香的感覺。但乾隆時期的犀角杯并不是最好的,犀角雕精品多出在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前期,大都采用淺浮雕的精湛技藝,只在犀角上雕1毫米的深度,卻能展現七八個層次,比深浮雕、鏤雕難度更高,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有的造假者為了讓贗品看來像老杯,會按照清代的雕刻風格仿制新杯,經過化學染色并抹上土做舊,偽裝成出土器物。而事實上,犀牛角主要是碳酸成分,埋在地下極容易腐蝕。所以所謂出土的犀角物品,基本上都是贗品。
犀角雕:拍賣行情一派升機
犀角雕:拍賣行情一派升機
犀角雕:拍賣行情一派升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