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克格瑞格
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在建館之初,就顯示出它的與眾不同,因為它是世界上最早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珍藏著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現存的古代文物和藝術品。博物館由一個向國會負責的理事會管理,其藏品向所有好學的、好奇的人們免費開放。
250年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大英博物館汲取知識,其中最著名的求學者是卡爾·馬克思,而就在這里,他發現世界是普遍聯系、永恒發展的。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就是用豐富的藏品說明,世界是一個整體,東方和西方、遠古和現代,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世界都是普遍聯系、永恒發展的。世界性的博物館讓人們了解過去,也讓人們站在歷史平臺上思考未來。
法國盧浮宮館長:代表凱瑟琳·吉約
不久以前,盧浮宮要寫一條廣告語,在這條廣告語中我們被要求加入這樣一句話:"從1793年以來盧浮宮向所有公眾開放。""開放"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回應了博物館的一項使命,就是讓盡可能多的人了解藏品及其存在的內涵。
開放,從廣義上說是文化與文明對話的同義詞,也是相互了解的同義詞。在全球化的今天,綜合性的博物館不再僅僅是欣賞藏品的地方,它必須是思考自己的使命以及這些使命的邊界的地方。
21世紀的博物館是幾百年來人類智慧最燦爛花朵的綻放地,也是人類文化精華的守護者。同時博物館又是爭論和發現的場所,是參與和討論的場所,是傾聽和理解的場所,它理應處于城市生活的中心而不是邊緣,這也要求現代博物館必須超越自我,打破圍墻的阻隔,向外面的世界打開門戶。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菲利普·德·蒙特貝羅
綜合性博物館無論是實體的還是虛擬的,我們都提倡通過驅除無知和迷信,達成寬容和互相敬仰。
有些人可能不贊成用數字圖片,但我想提醒他們,世界上有大量的人口,他們也需要知道、了解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其實,西方的大多數人第一次接觸到藝術品,很可能都不是原件,而是這些數字圖片。
對此我有親身經歷:我對藝術的熱愛,并非源于在巴黎讀書時參觀盧浮宮的經歷,而是源于兒時那些在家中夜以繼日地翻閱精美的彩色圖冊的日子。當時還是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這種小小的方形的藝術圖冊非常漂亮,那時還是新生事物。它們才是我的靈感,它們帶領我去追尋原件,而后我就入迷了。所以,高分辨率的數字圖片有什么不好呢?
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冬宮)博物館館長:米哈伊爾·彼奧特羅夫斯基
艾爾米塔什(冬宮)博物館不僅屬于俄羅斯,同時也屬于整個世界。她是一個記錄俄羅斯歷史的活生生的紀念碑,置身其中,不單單可以看到展品和建筑,也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文化氛圍。
在運營如此寶貴的財富之時,我們還必須決定如何解決一些問題:博物館無法脫離市場而存在,但是博物館本身并不應該陷入市場化的運作。
還有不受限制地擴展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去加大自己的投入來保證博物館的正常運營,有時候現代博物館也要取悅公眾,取悅展覽的贊助者,特別是滿足公眾的要求。面臨這些問題,現代博物館必須從迪士尼樂園的運作模式回復到寺院的運作模式。
中國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
故宮博物院是在故宮古建筑以及主要是清宮舊藏的基礎上建立的博物院。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產,它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集大成者與典范,它的藏品包括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主要門類,反映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館,它是集中國古建筑、中國藝術、中國歷史以及明清宮廷文化為一身的博物館群。
故宮的文化是和故宮藏品、故宮古建筑與長達491年間24位在此居住執政的皇帝聯系在一起,與在此發生過的人和事聯系在一起。這一切,使故宮成為一個文化整體,而且有著豐富的內涵。歷史的積淀,已使故宮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
從人類歷史的本質上說,合作多于競爭;從發展經驗來說,共享優于封閉;從成長智慧來說,聯手走向共贏;從博物館的昨天、今天可以告訴明天,寧靜、祥和、理性是實實在在的成功之路。在網絡時代,充滿了競爭和博弈,智者會在競爭的交錯中發現共享的網格,同時會在博弈中顯示大氣與睿智。
一個博物館的藏品再豐,體系再全,品類再多,不可能囊括全球之文物,窮盡人間之遺珍,總覽古今之瑰寶,涵蓋地區之差異。現在陳展方式的變化,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可以把文物生動地置于"文化現場",但反而要求更多的集個體展品為群體展項,希冀有更多的珍貴文物的集群亮相。
全球六大館長聚首上海 探索博物館使命的邊界
全球六大館長聚首上海 探索博物館使命的邊界
全球六大館長聚首上海 探索博物館使命的邊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