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8月17日,備受世人關注的吳冠中先生的力作油畫長卷《一九七四年·長江》無償捐贈國家,并永久珍藏故宮博物院,同時無償捐贈的還有吳冠中先生的重要水墨作品《江村》和《石榴》。實現了吳冠中多次表達過的“要把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捐給國家”的心愿。他又一次為弘揚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出了貢獻,回報了他深深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其坦蕩無私、崇高奉獻的品格,令人尊敬。
一個最喜歡魯迅卻被人稱為“當代魯迅”的人,一個最不關心藝術市場卻創造拍賣奇跡的人,一個一次次掀起藝術屆爭論卻依舊堅持欣然面對的人,一個藝術個性張揚卻堅守傳統觀的人。這就是中國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吳冠中。
堅持創新的文化斗士
吳冠中與西洋油畫的初戀,緣于梵高:“我在杭州藝專開始學藝,很快就愛上了西洋那個瘋子梵高,深感其畫面美而感人,且一直愛到今天,不因見聞日廣而影響對他的初戀。”在之后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吳冠中稱油畫為他的“伴侶”。
1950年,吳冠中滿懷油畫民族化的豪情壯志從法國留學歸來,潛心鉆研油畫民族化的方法,即在油畫中融入中國意境和民族審美精神。數十年來,吳冠中一直探索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往返于古代傳統和現代西方之間,吳冠中在母土上從寫生著手耕耘了半個世紀。同時又應用水墨工具作畫,在水墨與油彩中輪番耕作。從上世紀70年代基本走陸路、80年代以水路為主,到90年代油畫的分量逐漸加重,如今雖已87歲高齡,“創新”依然是吳冠中藝術創作的基調。
在吳冠中看來,文化和科技一樣,都面臨著競爭。文化競爭的工具就是文化創新。然而,文化僅僅以自己或者某一方面的傳統是很難創新的。因此,吳冠中認為,不能存在民族的狹隘主義,東西方的傳統是相通的。文化創新應該在融合東西文明的基礎上進行。
正是因為吳冠中堅持自己的傳統觀,堅持自己的藝術史觀,他總是忍不住去攻擊中國美術界那些保守、狹隘的堡壘,被喻為中國美術界的“斗士”。“造型藝術不講形式,那是不務正業”、“筆墨等于零”等論述,引起美術界、理論界的軒然大波。然而,無論從繪畫實踐還是從藝術主張看,吳冠中并沒有徹底地背叛傳統。以歷史的眼光看,他對中國藝術不但不抱虛無主義態度,反而對民族繪畫抱有一貫的熱情。與批評他的人們不同的,只是他對現代中國人的創造精神懷著毫不猶豫的熱情和信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