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批評家奧里瓦曾說過,批評家應是藝術家陣營里的敵人。當然,奧里瓦的意思并不是說批評家要與藝術家成為真正的仇敵,而是說批評家應保持批評的獨立性。就中國的當代美術批評而言,獨立性幾乎完全喪失。其中的原因很多,這既包括批評家自身的個人原因,例如是否有藝術史的背景、是否有自身的批評方法論和敏銳的洞察能力……,也與中國的藝術——文化——市場環境密切相關,例如批評機制是否完善、批評與藝術市場之間的良性關系,等等。正是上述原因導致了當代美術批評在整體上的失語。
中國現代美術批評產生于新潮美術的濫觴期。那時候,美術批評家和藝術家都是同一戰壕里的戰友,他們身處同樣的困境,有著共同的追求目標:反抗一元化的藝術體制,渴望現代藝術,追求文化、思想上的啟蒙。于是,批評家積極地參與到當時的現代藝術運動之中:組織藝術團體,策劃展覽,召開各種美術研討會、匯報會,如“珠海會議”、“黃山會議”等。客觀的說,“新潮美術”的輝煌是離不開當時那批批評家所做出的積極努力的。但實際上,那時的美術批評已潛伏著許多危機,如批評的權重性、批評家的圈子化、江湖化,以及批評缺乏藝術史和文化學的視野等等。只不過,它們并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代藝術向市場化的方向發展,這些問題才迅速地凸顯出來。
批評何以獨立,關鍵的問題是要有獨立的批評家。從中國目前批評家的構成結構上看,批評家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可以稱為體制內的批評家(主要是指美協和國家美術創作、展覽機構);第二類是身處美術學院的批評家;第三類是體制外的批評家,即在野的批評家,即獨立從事批評的人;第四類是為各種美術網絡媒體、畫廊、藝術雜志、非官方性質的美術館、藝術基金會等藝術機構工作的批評家。盡管這些批評家所從事的工作都與美術創作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但是由于批評家所屬陣營的不同,因此這也決定了他們在進行美術批評時,所持的批評立場,采用的批評方法,掌握的批評標準,想達到的批評目的將不盡相同。就拿體制內的批評家來說,由于必須得為官方的政治意識形態和文藝路線服務,所以他們的批評大多局限在分析和闡釋藝術作品的主題和形式上;由于他們擔心某些具有先鋒性的作品觸及到敏感的政治話題,或者害怕作品在表現形式上對傳統或者學院藝術具有顛覆性,所以他們一貫堅持的是一種保守的藝術態度,長期扮演著一種“衛道士”的角色。顯然,這種批評有著嚴重的局限性。同樣,這種局限性也是那些第三和第四類型的批評家身上無法避免的。例如,藝術畫廊請批評家的目的大多出于希望借助批評家在學術圈里的影響為畫廊帶來更大的商業利益或影響力。這時批評家的工作無非是兩種,一是擔當策展人,一是撰寫吹捧性的批評文章。我們可以設想,即使批評家想要保持批評的獨立性,他也必須考慮到自己的批評是否會影響到畫廊的利益。于是,批評家的自由仍然是有限的,批評也只能在一個很小的領域中展開。顯然,要從根本上解決批評獨立性的問題則在于中國美術批評界要有一群獨立的美術批評家,但那些在“體制外”的批評家是否能難擔當重任,答應當然是否定的。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以西方19世紀中期以來由波德奈爾、左拉、及其后的阿波利奈爾、格林柏格、本雅明、弗雷德、阿多諾、丹托等批評家建立的現代批評傳統來看,中國大部分的批評家都不能稱其為批評家。因為他們不僅沒有獨立的批評意識,缺乏學理化的批評方法,更重要的是缺乏前衛文化的現代主義立場和批評家所應肩負的文化責任感。中國當代批評向商業化、產業化方向的發展,或者說批評的“工具化”是導致其失語的最大癥結,也正是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美術批評與西方仍有著較大的差距。
獨立的批評到底需要什么?批評家王林曾說過,批評的獨立意味著批評家要有獨立的人格,要獨立于體制。當然,就今天的批評環境而言,批評家還要獨立于市場。此外,在筆者看來,中國當代美術批評仍需解決三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方法論、一個是批評的學科化、一個是建立與美術批評相關的獨立體系。
首先,方法論的缺失一直是中國批評界急需解決的問題。所謂的方法,便是要求批評家在進行批評實踐時,他們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不僅要有一種獨立的、系統的批評理論作為支撐,而且要有一種獨特的、自由的研究視角。而方法論則以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為依托,以批評實踐為存在的方式,以大膽的求證為手段,以開辟新的批評課題為目的。討論批評的方法論實質也是在討論批評的標準問題,盡管方法論和批評標準并不是同一回事。然而,方法論的缺失必然導致批評標準的混亂,后果之一便是將批評庸俗化、功利化——這恰恰是中國當代批評界的現狀。當然,還有一種將批評的方法論庸俗化的方法是將其理解為簡單的批評工具。有必要提及的是,強調方法論也就是強調批評家要熟悉藝術史和藝術理論,反對無學理、無藝術史、文化學背景的批評。
其次,批評向學科化的方向發展仍然是解決批評失語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美術批評的學科化會為批評界培養大量的后備人才。同時,美術批評的學科化會自覺地形成批評的規范,進言之,只有美術批評向學科化方向發展才能形成批評的理論體系和研究傳統。盡管批評家高名潞曾疾呼批評應學科化,但實際的情況是,中國美術批評的教育機制仍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建構起來,現在的情況還屬于“路慢慢兮”的狀態。
如果說“批評的獨立”側重于解決批評本體出現的問題的話,那么,批評研究和贊助機構、批評基金會的形成則是保證批評發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在今天強大的藝術資本試圖操控當代藝術的創作、拍賣、市場接受的情況下,獨立的批評更需要有一個系統的批評體系作為支撐。因為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在商業化中的泡沫化現象,實際上引發了到底是應該由市場來引導創作,還是學術來引導市場的問題。所以,只有在一種良性的藝術生態下,美術批評才能真正將自己的價值充分地體現出來。
就目前的情況看,失語的中國當代美術批評還得持續一段時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