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結束的中國書店第42期大眾書刊拍賣會上,一冊民國二十五年(1936)文華齋刊紅印本《沚盦詩鈔》經過十多個回合的角逐之后,最后以5720元成交,較原來1200元的估價上升了近5倍。據主持拍賣會的彭震堯先生介紹,這種紅印本在市面上數量稀少,非常受人關注,在中國書店歷次的拍賣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次一有紅印精品,必定會放在拍賣會前推出,以吸引藏家競拍。
18年來增值15倍
古籍中的紅印本,類似于我們今天書籍的初校本。在雕版印刷時代,一本書的書版刻好之后,會先用朱砂或者洋紅刷印幾部,給作者或行家進行校正,校正之后,然后再用藍色顏料刷印幾部,做第二次校正,等這些完成后,就再用墨色印刷,這就是古代雕版印刷的完整流程。當然,有些書籍用紅色刷印之后,定完稿甚至會省去藍印程序,直接付諸墨印。因此,相比而言,藍印本數量較紅印本少,價值也比后者略高。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收藏委員會副秘書長秦杰介紹說,之所以要走“紅色→藍色→黑色”的遞延刷印程序,是因為這些顏色是由淺及深,后一種顏色可以遮掩前一種,印出來的書不至于顏色斑駁而顯得難看。
中國書店海王村拍賣公司總經理彭震堯表示,在近幾年中,這種紅印本的價格上升很快,前幾年一兩千元一冊的精品紅印本,現在價值已經上升至6000到1萬元。在回顧從1990年到今天的價格曲線后,秦杰說,在我國拍賣業還沒形成的上世紀90年代初,紅印本一冊均價200元還不好賣,等到1995、1996年拍賣業誕生后,價格馬上漲到平均五六百元一冊,在本世紀初又上升至1500元到2000元。如今,一冊紅印本平均要3000多元,18年間上升了15倍多。
文物特性助長價值提升
紅印本之所以在古籍市場中獨領風騷,絕不是因為使用紅色印刷的緣故。因為從視覺舒適角度來看,紅色刺眼,藍色暗淡(因為在紅色基礎上再刷藍色,印本文字呈紫色或暗藍色),只有白紙黑字看著最舒適。那是什么決定其價值呢?
彭震堯說,這種書的價值基礎首先在于量少,因為是雕版印刷,一塊木板上刷印次數太多會引起木板變形,所以一般一部書的紅印本只有約100本;其次印書人為當時身份顯赫之士,書也因人而貴。他介紹說,現在市面上的紅印本大多為清末民初的一些名人專門雇人雕版印刷的作品,不惜成本因此工藝精美。
秦杰則表示,相比于清朝乾隆以后的印刷技術,清末民初的名人印書工藝在印刷史上曾形成一個小高峰,其工藝水平直追宋元。加之紅印本為初印本,與藍印、墨印相比,更能反映出雕版的原始風貌,加上當時的印書人出于收藏目的,印紅印本時會使用比發行時候更講究的紙張,如羅紋紙、皮紙甚至古紙、冊子紙等名貴紙品,因此價值不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