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華西都市報》)
要看懂、欣賞并最終理解一件藝術作品,確實是需要一定的藝術修養和欣賞水平的。這就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面對一件價值連城的世界名畫卻不明所以,甚至覺得那就是一塊破抹布的原因。所以,我們不能說把人嚇出心臟病的藝術作品就不是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比如有些恐怖電影,照樣可以把人嚇出心臟病,但卻屬于電影藝術的一種是一個道理。
這件名為“受傷天使”的藝術作品,是作者根據其本人翻制成的和真人等大的天使形象。作者介紹,他提出創作這一作品是希望依托高層建筑產生視覺沖擊,引發每個觀眾對自身的思考,進而與觀眾共鳴,形成互動。現在看來,視覺沖擊是有了,但除了驚嚇和茫然,作品并沒有引起觀眾的思考和共鳴,要說互動,可能就是把觀眾嚇進了醫院。
一件藝術作品,要得到廣泛的認可和肯定,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的。因此,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不但要考慮作品本身的藝術水平,更要考慮在目前的時間和空間里,觀眾的欣賞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這件“裸男跳樓”的藝術作品,之所以沒有得到大多數觀眾的喝彩,反而讓人報警甚至是把人嚇出了心臟病,就是因為這位藝術家只顧及了自己創作的感受,而沒有考慮時間和空間的因素。假設這件藝術作品是在某個專門的藝術展覽上展出,相信絕大多數觀眾都不會被嚇著。別說是裸男,就是裸女藝術,我們不是也經常看到嗎?但現在這件藝術作品是被擺到了人來人往的大街樓頂上,它的觀眾已經不再局限于懂藝術、懂欣賞的人,而且還有那些缺乏藝術修養、不懂藝術欣賞的“凡夫俗子”,因此才會產生如此不良的社會后果。
面對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藝術家除了尷尬,還要有所反思。如果要創造只有少數人才能理解的所謂“先鋒藝術作品”,那就應該注意自己作品展示的時間、空間和受眾;如果要創造普通大眾能夠理解的平民藝術作品,那就應該多考慮大眾的欣賞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