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彪作品
(陳志凌 閻義春)
一間寬敞的畫室中,各種原生態的生命,以厚重的水墨呈現在一張張宣紙上……記者日前來到南海千燈湖的秋海棠美術館,走入著名畫家陳惠彪的畫室,感受到他的國畫探索頗為獨特,游弋于一種近乎當代藝術的空間中,美術評論界稱之為"陳惠彪的當代水墨世界"。
陳惠彪上世紀60年代出生于廣東,客家人,2000年他開始學畫,大器晚成,之后他走上北方,好幾年游歷于西藏,住在寺廟中艱苦作畫,很有一種追求"孤獨藝術"的味道,他總結藝術感言時說:"人害怕孤獨,卻又喜歡孤獨,因為誰都不想被干擾。我喜歡孤獨,但更想有人來分享這份孤獨。"
陳惠彪的水墨是很當代的,有較大的個人獨特性,他畫面上黑與白所構筑起來的水墨空間,帶著生命的潛伏與沉思。陳惠彪說:"我的藝術相對于嶺南畫派,其實是很‘孤獨’的。嶺南畫派的傳統我也有很好的接觸,但我的畫卻不是嶺南畫派的,畫面上沒有那種清秀與雋麗,多的是凝重、奔放與灑脫。"
陳惠彪說他的畫首要特點就是"痛快淋漓",他說:"2000年的一天,我拿起畫筆,在宣紙上落下了第一筆水墨,只見水墨在紙上滲透暈化、浸潤變化,當時我激動得就如同凝望著一個生命誕生般,感覺光是水墨就有一個世界,那里面充滿著莊嚴和驚喜。于是在我的水墨生涯里,開始追求一種痛快淋漓的感受。"
陳惠彪說,扎根于嶺南畫派土壤里的畫作,總是畫得傳神而美麗,骨子里認為畫得美畫得潤就是好文章,但這樣反而缺少了一種水墨探索精神。他說:"我自己倒認為,嶺南畫派的作品中,里面畫家的主觀意圖特別明顯,就是有點一廂情愿地要讓觀眾把畫作擺在廳堂中看得舒服和享受,但這樣的畫作留給觀眾的想象空間不大。我追求的創作應該是在水墨之間留給觀眾很多的空白和思考。"
陳惠彪還提到,為了把中國水墨與西式"肌理"融會,為了更出那種引導讀者想象的水墨空間,他除了使用毛筆、墨水之外,還在作畫中適當使用了礦物原料,這些原料石是他在西藏等地采集而來的。記者問他,這樣的藝術是否已經不再是國畫,而是屬于當代藝術?陳惠彪回答說:"在宣紙上畫的就是國畫,況且國畫用的水墨我也大量動用,其他原料只是適可一點而已,用來增添作品獨特肌理效果。但也有人說我的畫是當代藝術,但我想恰當來說應是當代水墨畫,因為有很多當代藝術品抽象得不能稱作是‘畫’的,那是涂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