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北京,廣州算是一個安靜的城市,這里的生活實在,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從制造走向創造。廣州的藝術市場也保持著類似的性格,傳統書畫特別是嶺南畫派作品一直都是這里的主流市場,占據了市場的絕大部分。特別是2004、2005年的書畫市場非常景氣,廣州嘉德曾經創造過單場成交近1.5億的成績,這相當于2006、2007年整年的成交額。但近兩年書畫市場萎縮,這一方面跟全國整體氣象分不開,另外,據說跟近兩年流行的“收禮不收藝術品”也有一定的關系。
現在,這塊市場不溫不火,甚至安靜得讓人發毛,就連拍賣公司和畫廊對此都缺乏信心。至于油畫市場也好不到哪里去,廣州的油畫市場還停留于傳統主流的油畫方面,即“已經有市場”的油畫,比如學院里的老畫家或已經出名的中年畫家。但是這些資源也非常有限,在2004、2005年傳統藝術品市場火爆的時候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之后,2006、2007年卻經歷了不同的命運。首先是市場不挺,其次,來來去去不過是這熟悉的三四十個畫家,顯然這些畫家已經達到了容易出現“拐點”的價位,短時間內再滾動起來很困難。
廣州的市場需要新人,要培養年輕的藝術家,這幾乎成了畫廊界的一個共識。望北京拍場,當代藝術群雄逐鹿;再看798,偌大的一個金庫!廣東的畫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想策馬揚鞭趕上去。
觀廣州:心急如焚
廣東確實耐不住寂寞了。但是,廣東要建立當代藝術產業基地卻也是問題多多。
首先,目前廣東當代藝術的學術氛圍并不是那么濃厚,雖然廣東的當代藝術質量不比北京或其他地方差,實際上很多國際著名的華人當代藝術家都是從廣州出去的,廣州培養當代藝術的土壤還是有的,但是,不得不承認廣州當代藝術家的數量很有限。另外,廣州沒有形成當代藝術評論的氛圍,在廣州做當代藝術批評的沒有幾個人,與此沾邊的還是85思潮時候的批評家為主,年輕的批評家少之又少。廣州三年展影響很大,但跟廣州這個城市和廣州藝術圈的關系卻不大,三年展沒有給廣州本地培養出多少藝術家、批評家和策展人。學術不介入,廣州的批評家遠比學者要少。而當代藝術是一種互動的藝術,它更需要批評家和活動家這樣八面玲瓏的人。
其次,藝術市場正處于調整階段。就目前來說,廣州的畫廊還是較認可傳統的書畫,偶爾有些油畫的展覽也是偏主流的。畫廊負責人的知識結構決定著這種市場狀態——雖然他們對現在的市場感覺疲憊,但是由于看不懂當代藝術,他們猶豫了。盡管如此,這還是不重要的,主要還是觀念。原因很簡單:觀念是要跟著經濟利益走的。只要看到了效益,他們會放棄原有的審美趣味。
再者,藝術贊助嚴重缺乏。在藝術贊助方面,廣州的資源是相當匱乏的。一方面國外的文化基金、企業集團的辦事處大多不設在廣州,另一方面,尋找國內的贊助更艱辛,國內的贊助講究看得見的回報,“看得見的回報”對于贊助當代藝術而言有多大的可能性呢?
最后,畫廊普遍依賴現有客戶,對培養當代藝術購買力的信心不足。廣東的傳統藝術市場比較穩定,這跟廣東藝術市場的人員結構有直接的關系,不管是畫家、畫廊、學術界還是收藏者,潮汕人都占有不可忽視的份額。這是一個認同感很強的群體,凝聚力非常大。從產銷鏈的角度看,從開端到末端,潮汕人都起到了鏈接每一個節點的作用。潮汕人又相對尊重和崇尚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老年的收藏家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其觀念。這樣的收藏結構正在被打破。如今,年輕的收藏家特別是70后的收藏群體迅速崛起,不可忽視的珠三角、五邑和粵西地區的收藏力量強勁加入,這些群體對傳統的書畫市場不感興趣或同樣有看不懂的麻煩,但他們的目光將投向一些看起來更時尚更現代的當代藝術品中。由此,可預見廣東的當代藝術市場將成為另一個掘金之地。
藝術品何時成為股票
就像2007年一路高歌的中國股市,中國的當代藝術大有一口氣跑完萬里長征路之志!投資跟文化有時候是沒有多大關系的,不過是錢滾錢的游戲,只要有錢進來,這個球便會越滾越大,錢生錢的規律讓作品在迅速的滾動中不斷產生巨大的能量,作品實體價值被拋棄,大家不過競爭它的虛擬價值。我并不清楚中國的當代藝術這個球滾到了什么位置,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廣州現在進入當代藝術市場絕非在市場的起步階段,但也絕不是在接市場的最后一棒。17世紀初,荷蘭一支郁金香能從1000荷盾炒到6700荷盾(當時荷蘭人年均收入150荷盾),那么現在的當代藝術市場是否還有更大的空間呢?它是有一個前提的:這是一個投資的市場。畢竟目前的廣州還是以消費市場為主,這自然就要求物美價廉,最起碼也得是普通公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