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首家免費開放的省級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的經驗也許能
給其他博物館帶來一些啟示。
免費開放引發挑戰
多項舉措緩解“尷尬”局面
作為省內惟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內“藏寶”豐富,但過去30元/張的門票價格,將不少觀眾攔在博物館的門外。
2007年11月6日,湖北省博物館永久免費開放的消息傳出。一個星期內,博物館每天都被聞訊涌來的上萬名觀眾擠得近乎“爆棚”,單日參觀人數屢創新高,館內一度擁擠得像菜市場。每天早晨、中午,博物館門前都排著一條長長的領票隊伍,成為武漢一道獨特的“風景”。因為長時間排隊,一些觀眾情緒激動,互相推擠甚至打架,并與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發生爭執,還有一些參觀者等待不及翻墻而入。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王紅星告訴記者,免費開放后,參觀人數超過40萬人次,觀眾人數較以前翻了10倍以上。持續過高的人數,既給參觀帶來了不便,也讓文物保護面臨考驗,釋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影響了展室的溫度和濕度,非常容易使青銅器生銹,書畫紙張變脆。
如何將免費開放這件好事辦好?湖北省博物館針對種種挑戰,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媒體“問計于民”,結果征詢到了許多改善服務、恢復秩序的好方法。如針對排隊問題,有市民建議在參觀票上印上有效日期,提前預發;還有人提出應通過學校團委有組織地分發參觀票,減少學生“散客”……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李桃元告訴記者,除了及時采納市民的合理化建議外,博物館還有的放矢,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如采取了分時段發放免費參觀券、控制每天參觀人數的方法;廣播定時播放參觀須知,講解、咨詢人員加強組織疏導,引導文明參觀;為保證文物安全,加裝探頭,在重點文物放置區域安排專人值守;在現代科技手段配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土法”上陣,安排工作人員在固定時段測控展廳內的溫度、濕度,及時調整人流,打開門窗通風等。
針對一些觀眾的不文明行為,湖北省博物館把“培養文明觀眾”乃至培養熱愛歷史文化的“準專業觀眾”作為一項自覺的任務。每天通過館內廣播反復播送文明觀展須知,請志愿者勸阻亂扔垃圾、用閃光燈拍照等不文明行為,舉辦文物知識講座吸引愛好者等等。王紅星說,現在有一些觀眾看到不文明的行為,都會上前加以勸阻。
最近,記者再次來到湖北省博物館,只見大門口沒有了排隊的長龍。走進展廳,發現觀眾還是不少,但已不見往日某個展柜前人頭攢動的擁擠場面。種種跡象表明,湖北省博物館已經逐漸從人滿為患恢復到正常,通過了免費開放后的第一次“大考”。
還有多少“考驗”在等待
王紅星表示,湖北省博物館雖然經受住了免費開放后的第一次考驗,下一步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湖北省財政每年計劃撥款3000萬元補貼省博物館的開支費用,但由于免費開放后觀眾激增,博物館的運行費用比測算時大大提高。針對這一問題,有關部門表示,因為是首次推行免費開放,沒有經驗參考,最后的撥款標準將在博物館免費運行半年后,根據實際用度再作決定。
王紅星表示,免費開放也對博物館自身發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展覽內容陳舊、布展生硬死板、講解照本宣科等已不能滿足免費開放的要求。實行免費開放初期,觀眾久經壓抑的參觀熱情可能會迅速提升,從而造成短時間內參觀人數激增,但一段時間過后,如果博物館不改變以前的工作方法,日均參觀人數也有可能會下降,甚至可能回到原來“門可羅雀”的尷尬局面。因此,博物館必須不斷更新展覽內容,基本陳列無法經常改變,就要經常引進風格迥異的臨時展覽,讓展覽更親民,讓不同層次的人喜歡看,看得懂,記得住。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該博物館正在組織引進云南、貴州等邊疆系列文物展覽,讓觀眾不用出省就能欣賞到異地文物。
針對一些觀眾更高層次的要求,從今年元旦開始,湖北省博物館實施新“會員制”,每人收取每年100元的會費。博物館定期給會員開設專題講座、編輯內部期刊,還準備組織他們參與“考古線路之旅”,讓他們實地感受文物考古的魅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