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未都“玩”火了。
未上《百家講壇》之前,馬未都在收藏界算個旗幟,多少人沖著旗幟就過來了,這多少有點像打仗。如今,馬未都這支旗已經從收藏圈里插到了圈外。聽他說古代歷史那些事,多少“馬粉”夢回唐朝,要在收藏的世界里探尋歷史的博大精深。以前一點都不懂的動了收藏的心,以前動心的開始付諸行動。
兩年前馬未都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想把中國過去的故事講給現代人聽,讓人了解過去中國人的生存哲學與生存方式,了解古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調。如今走上了《百家講壇》,馬未都似已如愿,卻仍略帶愁容。
馬未都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自從《百家講壇·馬未都說收藏》開播以來,很多觀眾反饋故事性弱,不怎么抓人。有人告訴馬未都,老百姓就愛聽故事。這讓馬未都多少有些犯愁。
“我定的調子就是講文化背景,沒有現成的故事,而且我們也不可能編一個。”還有人希望他多講點鑒定的技巧,他也覺得有點犯難,“技術(方面的內容)在電視上不好講。我還是要多講藏品背后的歷史成因,文化的大背景。”
“懂文化才有經濟效益”
在收藏人的記憶中,收藏已經在國內火了十多年。從1994年開始有了拍賣行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收藏業處于一個上升期,到了2000年,溫度已經升得很高。
而馬未都想要做的,是“輸出文化”——通過他的傳播,讓中國收藏業的“拐點”提前到來。用他的話講就是,“收藏的拐點,是我誠心想做的。”
“現在,刺激大部分人進入收藏界的都是‘投資賺錢’四個字。而我想通過百家講壇這個機會讓更多的人去關注文化。我希望有個拐點,就是讓搞收藏的人更多去關注文化,不要去關注錢。”馬未都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哪怕你是想賺錢,真正想獲得極好的商業利益的時候,一定是對文化了解更深的時候。你不懂那就永遠只是跟著別人走,當你懂,你才能獲得更好的利益。”
馬未都認為,如今收藏的消費時代確實到來了,而他很也自信通過講述收藏文化會讓喜歡收藏的人終生受益。“做這個節目(百家講壇)有一個好處,現在老百姓是真正的無功利地去聽。而過去,比如你聽一個會計課,上一個英語班,是為了拿證找到好工作,你考托福是為了出國。可是你聽這個(百家講壇)沒有功利。”
據他本人講述,百家講壇帶給他的收益主要是來自出書。“四本書,經濟效益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我認為我這個書是收藏必讀,收藏的人都應該讀這個書。”
3月22日,馬未都舉行了他的《馬未都說收藏》簽名售書式。之前,為了節省時間滿足更多收藏愛好者,他自己設計了一個戳,“印上去和用手簽的一模一樣”。
“我肯定值一百萬”
以前馬未都寫過一本書,叫《馬說陶瓷》,1997年出版,書中基本是一問一答式訪談。開篇“當仁不讓”——問:“在北京你算得上著名的古玩鑒賞收藏家嗎?”馬:“自個兒封自個兒差不多,別對外人講。”
如今他的口氣明顯硬氣了許多:“我覺得在這個行業(收藏業界)里我是老大。”馬未都對《中國經濟周刊》說,“我的成就,我的表達能力,我的博物館,包括百家講壇,包括出書,包括知名度,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
很多人也對他的身價非常感興趣。“身價是多少沒法說,除非別人給我評。具體是多少錢,我沒有估算過,但我肯定值一百萬。”馬未都如是說。
馬未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上世紀90年代,他的收藏已頗具規模,有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2年他的《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接著他還寫了《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的專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論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報》上發表,并參與編寫《中國鼻煙壺珍賞》。馬未都的另一部專著《中國古代門窗》于2002年面世,之后他又致力于關于中國古代家具藝術的研究和整理。
1996年,馬未都在北京建成了中國首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并分別在杭州、廈門和山西建有分館。如今,北京的“觀復”也隨著百家講壇馬未都出講的熱播而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愛好者。記者采訪北京“觀復”博物館一位工作人員時了解到,現在觀復一個周末有500多名慕名而來的人。
馬未都把博物館布置得和家一樣,院里的幾只流浪貓都被他養得白胖。“我想一心一意把博物館做好,其他的比如拍賣之類的商業活動我不想做。太累,勞神。我應該遠離商業,更多的接觸文化。拍賣是純商業,商業對我來說不舒服,我也不喜歡經商。”
在拍賣行里的一些“潛規則”,更讓馬未都想遠離這個行當。他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有很多贗品拿來當真品賣,這個太正常不過。有的拍賣行特爛,東西都是假的,拍賣路子一塌糊涂。”
鑒定專業化“非常難”
遠離商業的馬未都更多地醉心于鑒賞、收藏。很多人說他是鑒賞家,也有人說他應該是收藏家,馬未都自稱是“鑒賞家多于收藏家”:“我們說的鑒賞是對文物的判斷能力,就是很多博物館的專業人士都未必有我的鑒賞能力和我的表達能力。”
目前鑒定行業主要是由少數專家從事,而且時常會發生爭議。鑒定得多了,馬未都曾經設想過搞鑒定專業化,但是不成功。“鑒定可以專業化,但是操作起來非常難,社會不接受。”
他打了個比方:“我們把行業精英都備案,分成甲A、甲B兩組,每次鑒定都隨機抽一部分專家參加,比如甲A組有7個人,甲B組有12 個人。收藏品上來以后,這19個人背對背的看,不受任何人影響,鑒定之后填上意見。甲A用多數原則鑒定真品贗品,下結論,甲B產生的結論作為參考。A、B組根據失誤率進行人員流動。這肯定更趨向于公平。”
“方法很好,但不能實施,成本受不了。比如說,東西一到,馬上電話聯系專家,假設他們都在北京,派去看,得給鑒定費,A組一次鑒定至少給500元,B組300元每人。這就7100 元,加上平時的辦公費用也得幾千塊錢,鑒定一件東西一萬塊錢下不來。”馬未都認為,成本是阻礙專業化鑒定的最大難題。
用人不行,那么使用科技自動化是否可行?馬未都認為當前條件下也很困難。“科學鑒定,不是說現在的人沒有這個智慧,而是現在的人沒有這個能力。投入非常大,研發和鑒定成本很高,而且沒有社會效益。如果有社會效益,有的是人干。科學短期之內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估計得過個幾十年。”
炒股的熱錢不會涌入收藏界
收藏市場上有不少“馬粉”追隨馬未都。有人這樣說,馬未都看好的一定會成為市場的下一個熱點。
當《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問及什么是下一個市場熱點的時候,馬未都有點猶豫,“我確實知道下一個熱點,但是我不能說,我說出去了,這個熱點就會提前到來,這事就瞎了。”
“比如,宋代的瓷器,將來會貴,貴到現在的人會后悔沒買,兩三年的時間一定火起來。你看吧,4月份春拍就會賣一個,就會爆冷門。”
而在當下樓市和股市疲軟的情況下,很多人推測2008年會不會有大量的熱錢涌入收藏界,令其成為投資熱點。馬未都對此持否定態度,“不會,改炒的都炒完了,現在人都精了。”在他看來,過去和現在搞收藏的區別太大了,“過去拼的時間,是路子,你要有時間你天天磨,八成能買到。現在是去拍賣會,看上了,看誰出的價高,拿錢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