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作品的突然爆火,是否意味著一直以來難以被國人理解和接受的抽象藝術,也將開始在國內成為主流藝術的一員?
出人意料的“補漲”
說抽象藝術在2007年末到2008年初的藝術品市場上迅速“補漲”出人意料,其實略顯夸張,因為這一板塊的瞬間活躍,還是有市場依據的。在香港佳士得2007秋季拍賣會上,蔡國強的作品《APEC景觀焰火14幅草圖》以7400多萬港元成交,刷新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紀錄;趙無極的《大地無形》以2915.3萬元人民幣成交;2007年秋季,國內著名抽象派畫家王懷慶的作品成交11件,成交金額5249.1751萬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金石為開(三聯幅)》在臺灣羅芙奧的拍場上以2044.6305萬元高價成交,創下其個人作品價格千萬元以上的新紀錄。
但之所以說這種“補漲”出人意料,是因為大部分成熟的藝術市場投資者,都對抽象藝術的迅速躥紅持謹慎態度。“這不是對抽象藝術的市場前景不看好,而是抽象藝術本身是一種很難界定和評判的藝術。什么樣的作品是好的、值得投資,什么樣的作品是不好的、不值得投資,多數投資者自己無法判別,因為大多數國人對抽象藝術的知識還處于匱乏狀態。”知名美術評論人、《中國藝術報》副社長朱虹子認為,“抽象藝術是一種最講不清楚的藝術,它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很大,但在中國卻始終沒有發展起來,就因為國人對它的認知程度受限。很多人到現在還覺得抽象藝術是相對于寫實和寫意藝術存在的,實際上是錯誤的概念,它與寫實、寫意藝術是平行存在的,根本沒有對立面。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抽象藝術家們更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作品去掉表象,直達事物的本質,創造出一種跨時空的概念。比如人的身體,本身是沒有線的,但你卻可以在人的身上看到線、看到邊際,如何表達、解構這種現象,就是抽象藝術要解決的問題。”
“藝術原創”、“唯美”、“精致”、“中國文化元素”、“創作者資歷水平”5個元素,可以說是評價一幅好的中國抽象藝術作品的坐標,能對這5種元素有一定評判水準,就具備了收藏抽象藝術的基礎,否則會陷入盲目投資的困境。“不過相對而言,正因為現在國人對抽象藝術的認知程度不夠,投資門檻較高,隨著將來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抽象藝術的接受度會越來越高,抽象藝術價值的提升是必然的走向。”朱虹子說。
抽象藝術的陷阱
很多藝術市場的投資人對抽象藝術價值的判斷,來自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Jackson Pollock(杰克遜·波洛克)的《1948年作品第5號》,這幅創作于1948年的作品,被賣到了1.4億美元的天價。在價格一浪高過一浪的藝術市場,它至今仍保有“世界最昂貴油畫”的頭銜,每克相當于2800美元,是黃金的35倍。在國際藝術評論界,Pollock的作品被認為“獨創在畫布上隨意潑灑顏料的滴灑法和另類的視覺效果,是擺脫歐洲影響的美國抽象藝術時代開始的象征。他的繪畫沒有中心、沒有邊際、沒有起點,隨意之間充滿了戲劇性的偶然效果,色彩的張力、狂野和激情躍然紙上,是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三者結合的產物”。
然而,記者在采訪一位收藏了5幅抽象藝術作品的投資人的時候,他表示自己“看不懂Pollock的作品,連它的正反也分不清楚”。對于藝術界對Pollock作品“看起來沒什么具體形象,實際上構圖非常嚴謹”的評論,他則表示,“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構圖,感覺就是潑灑了很多不同的色彩”。
正因為部分抽象藝術投資者的鑒賞水平有限,導致現在抽象藝術市場出現了“過度包裝”的陷阱。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市場上有一批畫廊的簽約畫家并沒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卻被包裝成‘抽象藝術’的新興勢力。有些沒有實力的畫廊,將這些作品加以‘新興’、‘新銳’、‘后起之秀’的包裝后直接拿到市場上出售;一些有實力的畫廊則會先把這些作品送到世界著名的展覽館巡回展覽,拿回國后就說其‘在國外受到追捧’、‘受邀在幾大展覽館展出’,以此賣出高價”。
著名藝術家白明對此表示:“雖然抽象藝術曾盛行于20世紀50年代的歐美,但它從未成為西方藝術的唯一主流。剛剛在中國抬頭的抽象藝術是個非常好的苗頭,恐怕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結構以及藝術家、藝術投資者素質的區分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它不是獵奇,也很難模仿,需要強烈的情感支持和自我更新能力。能進行抽象藝術創作和對其進行評判的人,大多像哲學家、思想家或者散文家。因為抽象藝術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獨特表現方式,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形象思維,也沒有具體的指向和明確的主題,這就要求進行抽象藝術創作和欣賞抽象藝術的人具備很高的文化素養、對問題的分析思考能力。只有學會思考,才能帶來抽象藝術的發展和深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