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法國如何進行讀書引導的:“法國人良好的讀書習慣首先來自濃厚的文化氛圍。在法國,圖書館、美術館、畫廊、雕像、文化遺跡、歌劇院、音樂廳、博物館等等,這些文化場所無處不在”。“法國政府也非常重視文化產業,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使文化產業得以順利發展。法國政府非常重視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每年都撥出幾十億法郎用于興建圖書館、博物館、劇場等文化設施。這些資金先由政府撥給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給各施工項目”。“凡是到過巴黎的人,都知道塞納河兩旁有一個個綠色鐵皮箱,看上去像垃圾箱,實際上,這是法國巴黎左岸著名的舊書攤。塞納河左岸數百年來濃濃的文化氛圍少不了這些裝滿舊書的鐵皮箱”。
當政府將自己當作責無旁貸的文化引導者時,大眾將讀書當作了高雅高尚的精神需要,將親近書籍當作了情不自禁的性情發展。形成了上至政府政策、下至公民性格都敬畏書籍、敬仰書籍的風氣,人們接近真善美的性情潛力就能夠得到順理成章的激活和點燃,文化、讀書才能成為時尚巴黎亮麗的文化風景,才能為城市形象、城市氣質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奠定雄厚的可持續文化動力。
與法國相比,我們存在的距離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我們沒有找到有效途徑對文化發展進行引導,我們過分強化商業、經濟,不愿意出臺積極的文化政策,不愿意進行文化投資,比如博物館、圖書館的冷清,造成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附庸,降低了文化應有的社會地位,制約了人們讀書的積極性。
再者,公民缺乏文化使命感,過分看重贏利,忽略了文化性情和精神幸福。公民個人讀書急功近利,有錢可賺就去讀書,否則,就不讀書。
街頭廣告鋪天蓋地,卻沒有一則讀書廣告;街頭小攤很多,卻缺乏“舊書攤”這種物美價廉、可以淘寶的地方。社會氛圍“商”味過于濃重,缺乏氛圍性引導。我國國民閱讀率連年下降,與上述原因密不可分。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日益將文化發展放到了重要位置,近段時間一些博物館、圖書館、公園免費開放,可以說是為人們提高讀書興趣提供了寶貴的政策動力,這種來自政府的引導和重視將能復蘇人們潛在的文化激情,有助于人們提升讀書積極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