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億三千萬,十二億八千萬,十三億六千萬,好,這位先生加到了十五億五千萬,有繼續加價的沒有?”三聲問價過后,錘音響起。
這是不久前廣東佛山一次土地拍賣會上的場景,拍賣師是位嬌小的女子,她涉足拍賣行業已近8年,成功主持拍賣150多場,成交額已將近60億元。
金鈴的故事,有些炫目,成功的光芒之后,有著對社會深深的責任感;才華橫溢的內在,是一顆于生活中處處留心、時刻學習總結的心;順利的角色轉變,緣于對生活深刻的洞見和果斷的選擇。
緣于興趣,擇于明察
廣東,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人對金鈴并不陌生。從1996開始,金玲先后擔任廣東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節目監制,還榮獲過中國電視“金鷹獎”,被評為全國十佳節目主持人。在充滿鮮花、掌聲、紅地毯的主持生涯打出一片天地后,金鈴卻給大家留下一個華麗的轉身,漸漸離開電視工作,進入拍賣行業,并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頂級拍賣師。
怎么與拍賣結緣的?金鈴說,純粹是因為一次偶然接觸的機遇——1997年,她主持廣東省紀念《拍賣法》頒布一周年的晚會,還應邀參演了一個小品,戲中儒雅、機智的拍賣師形象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金鈴接觸到不少國內著名拍賣師,更被拍賣師這項職業的挑戰和刺激吸引,索性參與了廣東省拍賣從業人員培訓和考試,2000年,又一鼓作氣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國家注冊拍賣師資格。2002年,金鈴參加中國首屆“中拍杯”拍賣師主持技巧競技大賽,以93.47的全場最高分獲得我國拍賣師最高榮譽“金槌獎”。這場大賽對她考驗很大,當時她只有主槌幾場拍賣會的經歷、沒有什么實戰經驗。但業內人士評議:當時她鎮定自若,時而激昂,時而親切,時而調侃,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用中英文雙語進行了幾十次報價而無差錯,這要歸功于她的主持經驗,燈光、音響、舞臺、鏡頭,這些她早已是那么熟悉,在眾目睽睽下不會怯場。
金鈴帶著感激的心情說:“當時,兩個行業都給了我極大的寬容。拍賣師和國家電視臺的主持人都是不允許兼其他職業的,而我為了參加從業資格培訓,從2000年起就將拍賣師資格掛在了拍賣行里。結果呢,電視臺以我能夠考取這樣的專業資格為榮,拍賣界也以有著名主持人加入為榮。”
金鈴對拍賣的參與越來越深,漸漸地,她深深地愛上了拍賣師這個職業,并把拍賣師定位為自己終身職業。2006年2月,金鈴慎重地向電視臺領導提交了辭職申請,在領導為她舉行了告別宴會后,金鈴全身心投入拍賣行業。“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需要拍賣的商品太多了,大到國家的土地,小到名人收藏的小物件,都可以拍賣;參與拍賣的人群也越來越多,達官顯貴,尋常百姓,都可以走進拍賣場,中國的拍賣只有二十幾年的歷史,有著很好的發展空間,我看好拍賣業的前景。”在人生的關口,有時需要你作出選擇,只是這些選擇要做得謹慎而周到,金鈴的選擇做到了這一點。“如果說最初考拍賣師只是興趣,最后投身拍賣事業則是我深刻洞察這個行業發展前景后作出的明確選擇。”金鈴如是說。
責任感是事業成功的根本
“拍賣師是拍賣場上的靈魂人物、指揮家、核心,拍賣師要調動拍賣場氣氛,拍賣師要實現拍品的價值。”說起對拍賣師這一職業的理解,金鈴如數家珍。
說起2007年10月在溫州的土地拍賣,金鈴這樣描述:“當時競價場面異常火爆,幾個商家對這塊地皮都志在必得,加價此起彼伏。有的拍賣師對此,一定非常高興,高價位意味著高提成,無論委托方,拍賣公司還是拍賣師都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可當樓面地價超過6000元的時候,我就不斷地給他們降溫,提醒競買的商家,分析當地的房價,這塊地皮目前的價位,建筑成本價,以及將來的銷售價位,在我的提醒下,幾位買家明顯恢復理性,顯得有些猶豫,同時也放慢了舉牌的速度,最終,這塊地皮的成交價略高于周邊地皮的平均價位。”金鈴認為做拍賣師心里要有個譜,對買家、賣家、社會都要有責任感。“有人以為落槌價越高越好,拍賣師將價位抬得越高越有本事,傭金也就越多。其實不然,拍賣師在拍賣現場上的煽風點火要有分寸,要掌握度。假如土地拍賣成交價很高,開發商就會將高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或者賣不出去,成了爛尾樓,對個人、對社會都沒有好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樣的拍賣也是不成功的。”事后,溫州土地局的領導感慨:第一次看到勸人不抬價的拍賣師!這次拍賣后,溫州又連續多次邀請金鈴主持土地拍賣。
有一顆善于學習、總結的心
在拍賣場上,有的競買人會認為拍賣師憑借巧言妙語,來掏走我們口袋里的真金白銀,因而也會有一定防范戒備心理,怎樣調動現場氣氛?恰如其分地使用恢諧的語言是金鈴的一招。
有一次,金鈴在廣東惠州主持藝術品拍賣,一男一女兩位買家為爭一幅名畫互不相讓。金鈴鼓動他們:“現在場上就只有兩個競爭對手了,最終是男同胞買到,還是女同胞買到,大家正拭目以待。”話音未畢,那女士出手爽快,金鈴立即給她一句“不愧巾幗英雄,為我們女同胞爭一口氣”。但競價的結果還是男士贏了,金鈴仍不忘給那位女士“下臺階”,“這一標的最終是由那位先生奪得。俗話說‘好女不跟男斗’。”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如何調動場面氣氛?金鈴有些小竅門,她會根據買家的特點給競買人取外號,以加深印象并拉近距離。對1號持牌人,她會稱 “Number One”;對于頭發比較稀疏的競買人,金鈴會戲稱他“滿腦子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并稱呼他為“智慧先生”;對于想買卻遲遲不舉牌而最后終于舉牌的買家,她會說“半路殺出來的一匹黑馬”,并稱呼競買人為“黑馬先生”。
經驗需要總結,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外表靚麗的金鈴有一顆善于學習的心。“在聚光燈下下揮舞手中的小槌,當個拍賣師似乎很風光,而且收入很高,但當好一名拍賣師還真不容易。”金鈴說,在整個拍賣工作過程中,主持拍賣會就如舞臺上的表演,演藝界的名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同樣適用于拍賣師這個職業,對一個好的拍賣師而言,拍賣前期和后期都有許許多多功課要做。拍賣師不能只是表演者,要摸明市場底細,她扳著手指頭數起來:拍賣師不僅是專家,還得是雜家,法律、心理學、經濟學等都要適當掌握;拍賣標的范圍非常大,可能是土地、房產、汽車、家具,也可能是無形資產,所以拍賣師對許多商品知識都要了解。
金鈴很強調在拍賣前一定要做功課。每到一個地方,金鈴都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她說:“在民風彪悍的地方主持拍賣,就要適當平抑過熱的競價氣氛;在民風溫婉的地方主持拍賣就要適當活躍競價氛圍,就如醫生下藥,拍賣師的動作、語氣都要講究火候。當地人語速慢,你說得快了,他們反映不過來;當地人語速快,你說得慢了,和他們的反映對不上節奏,這樣都會使得拍賣會的氛圍差一些,而一場拍賣會的成功關鍵,往往就是由人們不注意的細節決定的。”
每一場拍賣會結束之后,金鈴都要給自己作總結,和委托方、工作人員一起 “挑毛病”,以從中汲取經驗。而平時只要有機會,金鈴就會出現在各種大型拍賣會現場,不過不是以拍賣師的身份,而是作為一名普通觀眾,觀摩別人主持的拍賣會,從中吸取養分,經常一泡就是一天。而對于近幾年不斷火爆的藝術品拍賣,金鈴更是到處拜師學藝,廣泛地接觸圈內行家,務求全面發展。在接觸藝術品拍賣幾年之后,金鈴依然謙遜地說:“我還是個門外漢,還在找開門的鑰匙!”
2003年,金鈴曾與朋友一起開辦了一間拍賣行,從受別人邀請出場主槌到自己接手項目開始做起,她接觸到拍賣工作的核心,更體會到做這行的艱辛,她說:千辛萬苦將標的拿到手,還得找客戶,揣摸別人的心理,應對方方面面,最后也許還會出現流拍的情況。拍賣行面對賣家和買家,“一肩挑兩頭”確實不容易,但看到一件件標的,經由自己的策劃、主持,拍到了好的價位,看到買家和賣家在拍賣成功后的喜悅,甚至一次拍賣可以促進一方經濟發展,金鈴收獲的是汗水后的喜悅。這條充滿希望的拍賣之路,金鈴走得坦然而快樂。“我要將拍賣進行到底,做中國最有價值的女拍賣師!”金鈴如是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