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guān)于京劇進校園,近來引發(fā)出不少熱議。在中小學開展國粹京劇進課堂試點工作,按說本來是件好事,對下一代從小加強弘揚民族文化教育的確很有必要,但硬性規(guī)定只開設(shè)京劇課,只是“京劇進課堂”一種形式,這就有商榷必要了。
教育部有關(guān)人士表示,不會在不同省份推行不同的戲種教育,為什么在眾多戲曲種類中只選擇京劇呢,“因為京劇是我國公認的國粹和國劇”。且不說教育部提出的京劇教育課程中包括不少“革命樣板戲”唱段,這些體現(xiàn)“三突出”原則的唱段究竟能不能算得上是“國粹”,各方意見分歧很大,還需要經(jīng)受時間的考驗;就說一些京劇經(jīng)典劇目的唱段,盡管藝術(shù)上千錘百煉,確實是民族文化精品,但畢竟也還是有一個地域性的問題。京劇終究不是普通話,不需要各級各類學校像推廣普通話那樣來推廣京劇教育吧。京劇固然是歷史悠久的“國粹”,然而“國粹”卻并非只是京劇的獨門專利,譬如昆曲,難道不是歷史更為悠久的“國粹”嗎?只是由于昆曲難度更大,不適宜在中小學全面推廣。而越劇、豫劇、粵劇、淮劇、黃梅戲等劇種,也同樣是“國粹”,同樣值得推崇,也易學易唱,容易推廣。在一些地方喜愛這些劇種的人士可能比喜愛京劇的還要多得多,影響也要大得多。應該承認,凡是戲曲,原本都來自各地民間,都帶有一定的地域性,只是領(lǐng)域大小有些差別而已。把京劇稱作“國劇”只是一種比喻,并非京劇就比其他同樣有著廣泛影響的劇種高人一頭,唯有京劇才是代表國家的“國劇”,而其他劇種只是代表外省小地方的“下里巴人”戲曲罷了。藝術(shù)并無高低之分,不同劇種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只讓京劇進校園,是不是多少讓人覺得這是一種片面的“皇城根兒”情結(jié)。
實際上,戲曲教育要在中小學長期持續(xù)地扎下根子,一定不能脫離當?shù)氐奈滞粒欢ㄒ虻刂埔恕V灰欣诤霌P民族文化,各種形式都應當允許試驗,教唱京劇固然好,結(jié)合教唱一些具有當?shù)靥厣⒂绊憦V泛的劇種也不錯,戲曲教育完全可以并且應該做到豐富多彩多樣化,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何必非要千篇一律搞“單打一”呢?當年全國各地竭盡全力學唱樣板戲的教訓還記憶猶新,結(jié)果怎樣?鬧騰一陣不也就偃旗息鼓了。再說,教唱其他劇種與教唱京劇并不矛盾,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借鑒,積累經(jīng)驗,從而使京劇進課堂更容易,更平民化、大眾化。既是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教育部提出“京劇進課堂”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把這個目的真正搞清楚了,思想就解放了,就不會拘泥于京劇還是其他劇種進課堂的爭執(zhí),共同努力將弘揚民族文化這場大戲有聲有色地唱好。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