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次收藏熱:皇帝領全民玩藝術
中國古代四次收藏熱:皇帝領全民玩藝術
中國古代四次收藏熱:皇帝領全民玩藝術
古代收藏熱跟今天有所不同。我國歷史上有過多次收藏熱,統計起來大約有五次:第一次是北宋時期;第二次是晚明時期;第三次是大家熟知的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國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今天的收藏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給我們帶來的愉悅。
第一次收藏熱:北宋
我們了解了古代的收藏熱,會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唐代以前沒有收藏熱呢?唐代是有人收藏,唐太宗啊!但我們要知道,那是皇帝的收藏,它不會反映到民間。唐代社會,它的文化是開放型的,它不是一種收斂型的社會。我們今天的文化是在宋代以后才定型的。從史學家的角度看,宋代的文化是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后一千年的一種基礎文化,程朱理學規范了中國人生活的準則。宋代以前,古人的生活跟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宋到明這一個時期,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沒有太大的變化。
宋代是一個收斂型的社會,對文化有一種聚集的想法,收藏熱就形成了。尤其有了宋徽宗這樣一個皇帝。這個皇帝政治上碌碌無為,藝術上卻非常有造詣。他創造了一種非常漂亮的書體,叫做"瘦金體"。創造一種書體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到了宋朝。我們知道,所有法書作品在宋代以前就定型了,無論你怎么寫,都很難超越這些字體。宋徽宗作為一個皇帝,酷愛藝術,他所創造的瘦金體,我們今天去博物館就可以看到。
宋代的統治者,標榜自己以文治天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他為什么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呢?是因為他覺得這個社會不能靠武力解決問題。宋朝的版圖比較小,尤其到了南宋,版圖變得非常小,大概不足我們現在國土的五分之一,就是江南這幾個省。但是請大家注意,宋代的享國時間卻是歷史上最長的。
我們從史學的角度去考察,時間最長的朝代我們一般都說是漢朝,但是漢朝中間有王莽割斷了14年。宋代沒有被割斷,盡管遷都了,但南宋延續了北宋,時間沒有割斷,長達319年。而大唐只有289年,明朝只有276年,清朝只有267年。如果我們承認漢代被王莽割斷這個史實的話,那么西漢只有214年,東漢只有195年。300年,對中國所有的朝代都是大限。
只有宋代,這樣一個看似軟弱的朝代,以一個非常豐富而柔弱的文化,撐住了這個300年的大限。這就是我們要對它的文化重新審視的一個原因。典型的說法就是以柔克剛。它對我們后世有著巨大的影響,對我們的行為準則有著巨大的影響。
宋徽宗很喜歡畫畫,他畫了很多花鳥畫。當然從鑒定的角度上講,有的專家認為有的畫是代筆,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畫確實是他本人所為。比如,在2002年,嘉德拍賣會上拍了一幅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畫的是花鳥,表明宋代人的一種追求,表明皇上心里的一個樂趣。畫畫得非常細致,都是花鳥。這幅畫當時拍了2300萬人民幣,加上傭金是2530萬。這幅畫在國外流落了多年,終于回到祖國進行拍賣。但不幸的是,又被外國人買走了,在我們家門口晃了我們一下,沒有真正回到祖國的懷抱,和我們照了一面,又被別人抱走了。
這幅畫是2002年世界上最貴的一幅中國畫了。在拍賣之前,有一個老者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跟我說:"馬先生,我非常喜歡那幅畫,那是我終生夢寐以求的一幅畫,這次我想傾我全部的力量把它買回來,你看行嗎?"我說:"當然行,買回來當然是個好事了。"
我們當時都不知道它能拍到多高,保守的估計,1000萬是個大限。結果在拍場上,他一直在觀看,在叫價到1300萬的時候,他伸了一下手,然后很快就被人蓋過去了,他沒有能力把這幅畫收回祖國來。拍完以后他跟我說:"雖沒買到,但我很高興,我終于擁有了它一秒鐘。"因為他在1300萬的時候一舉手,那個瞬間是屬于他的。如果沒有任何人出錢了,這幅畫就歸他所有了。但不幸的是還有別人在出價,我能感受到他內心短暫的喜悅和深深的無奈。
這就是宋徽宗所創造的一種文化,他自己不能想象。他是一個受盡屈辱的皇帝,中國皇帝像他那樣受盡屈辱的,就他一人。但是他留下了如此輝煌的藝術品,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向往并引以為自豪的文化。
第二次收藏熱:晚明
再看晚明,一個文化非常繁榮的時期。史書上記載說嘉靖、萬歷時期由于皇帝不上朝,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其實社會還有另外一面,就是當時的經濟富足,我們可以用實物來證實。比如我們知道的話本小說,嘉靖時期是《水滸傳》、《三國演義》的發行;到了萬歷時期,《西游記》、《金瓶梅》這些作品都在發行;像"三言"、"二拍",大量話本小說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還有崇禎朝的《天工開物》。西方人對中國忽視《天工開物》還表示不解,說皇帝是不是沒看過這樣的書啊?這樣重要的科學著作,為什么沒有在中國引起資本主義革命呢?
英國有一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他有一道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他問:資本主義革命,就是工業化的革命,為什么沒在發達的中國產生?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當時不注重無形資產,不注重知識產權。晚明時期,大量知識分子、上層社會追求生活的奢靡,商品跟著就出現了。比如我們知道時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鈿、黃應光的版刻、方于魯的制墨、陸子岡的治玉、張鳴岐的手爐,等等。這些手工業品都是署個人名款,充斥整個市場。今天統計,署著"張鳴岐"款的手爐,大概有4萬件存世。一個人不可能制造出這么多的手爐!只能說明他的人名已經變成一個品牌。
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出現了一個特征,就是品牌意識。我們熟悉的品牌都是個人名。我們今天知道的西方的著名品牌基本上都是人名。比如服裝有范思哲、阿瑪尼,汽車有豐田、福特、奔馳,還有波音飛機,路易·威登的包,這些都是人名,跟我們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品牌意識一模一樣。但不幸的是,這個品牌進入清朝后,叫做"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到解放以后,叫做"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不再注重品牌。
我們剛解放的時候,由于要向西方各國出口,沒有商標是不能出口的,所以我們被迫出了一些品牌,叫什么"天壇"、"東風"、"解放"、"紅旗"、"藍天"、"白云",都找不著調的事兒寫在上頭,當成一個品牌。問題是藍天、白云都不為此事負責,梅賽德斯·奔馳卻能為此事負責。這就是對品牌意識的淡漠,對無形資產的淡漠的一個史實。
同光中興時期,資本主義第二次萌芽,中國人的品牌意識又出現了。接受第一次被扼殺的教訓,這次的品牌叫什么呢?叫外號。比如我們都知道的狗不理包子、王麻子剪刀、葡萄常、泥人張、烤肉宛,姓名都說一半兒。所以,中國的品牌在資本主義的第二次萌芽時期,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品牌都是半拉人名,羞羞答答。
第三次用人名作為品牌的第一個人是李寧。他拿完世界冠軍退役以后,創造了一個品牌,叫做"李寧"牌。我有一次去王府井(40.71,3.46,9.29%,吧)利生體育用品商店,不幸看到這一幕:那時候李寧的牌子剛上市,很多人不適應。售貨員給一個人介紹,說這是新牌子,叫李寧牌。那個人愣著,看了半天,說:"我身上怎么能繡一個他的名字啊?"他是這個概念:我的身上不能有別人的名字。但是他不知道,他穿的皮爾·卡丹的西服,也是別人的名字。
這就是那道李約瑟難題,為什么資本主義未在中國誕生的一個基礎原因:中國人不大注重無形的東西,不注重個人創造。而資本主義的一個特征就是注重個人創造,要把個人無形的東西變成有形的資產,這才能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
第三次收藏熱:康乾盛世
中國第三次收藏熱是康乾盛世,這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段盛世,長達一百年。可以說,整個18世紀,從1700年到1800年,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康乾盛世的產生,我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康熙皇帝的偉大和英明。康熙,一個極易吸收外來文化的皇帝。這個文化不僅僅是漢文化,還包括西方文化。他請來大量西方老師來教他幾何、天文、機械。我查了一下,他學過靜力學,我們一般人今天都不學這樣的學問。康熙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皇帝,他對自己的要求,是要成為一個全能的皇帝,他做到了這一點。他也影響了后來的雍正、乾隆,使這一百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百年。
到了他兒子,就是雍正這一代。雍正是一個非常勤勉的皇帝,他批過4萬多份奏折,這些奏折至今在國家檔案館里保存。雍正在位十三年,平均每天至少要御批10件奏折,最少時要寫一個字:覽;最長的洋洋萬言。
我們都知道,用毛筆寫字,不停地寫,寫一萬個字大約需要兩天時間。用鋼筆寫,寫得快的人大概一天可以寫一萬字,毛筆寫得要慢。這樣勤勉的皇帝,他的政務非常繁忙。雍正跟他的父親,跟他的兒子都不能比,他沒有下過江南。他處在清朝康乾盛世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時期,他要整頓吏治,要改革康熙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所以他就沒舍得出門。
那么,雍正怎么去減壓呢?他對藝術品有要求。在中國歷代皇帝里,雍正對藝術品的要求最為具體。比如,史料記載,雍正七年(1729)四月十三日,太監劉希文交來成窯五彩磁罐一件,無蓋。我們將來講瓷器的時候會講到這一點。成窯五彩,就是后來的斗彩。就是太監交來的這件斗彩,沒有蓋。皇上就下旨:"著做木樣呈覽。欽此。"意思是你先做一個木頭蓋,畫好了給我瞧瞧。
隔了一周,二十日的時候,木樣就做好了,畫了五彩木樣一件呈覽,拿給皇上看。皇上又說:"將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件。原樣花紋不甚好,可說與年希堯往細里改畫。欽此。"皇上說的太具體了,說照著這樣給我做幾個。原先這個畫得還粗了點兒,你給我再畫得細點兒。
年希堯是雍正時期的重臣,他受他弟弟年羹堯的牽連,被罷免過。罷免的第二年,就是雍正四年,重新起用,所以他干活非常認真。
像這樣的史實,記載了一個皇帝在藝術上的要求,這個要求一定得傳達到下面。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雍正這一朝的瓷器,非常精美。清代瓷器的高價,很多都是雍正一朝所創造。
晚清到民國初年的第四次收藏熱,跟以前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外需加大,內需相對縮小。晚清時期民不聊生,在西方列強的多次侵擾之下,中國人都感覺到生活岌岌可危。除了個別人的生活很好,大部分人的生活質量都很差。等到西方人終于打開了中國這扇神秘的大門,能親自看到中國古老文明的時候,他們垂涎了很久的中國文化終于擺在他們面前,所以西方人開始大肆掠奪。
我們今天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看到中國的燦爛文明,大部分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大約都是鴉片戰爭以后到抗日戰爭爆發這一段時期流出去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