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如何實現“人類文明的共享與弘揚”?昨日,在潤物無聲的春雨中,全球博物館高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全球四大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的館長及代表悉數出席,與故宮博物院以及上海博物館館長及專家一同思考人類文明瑰寶如何滋潤21世紀人類內心世界的命題,舉辦如此規格的博物館界高層論壇在中國尚屬首次。
這是一次彼此尊重相互平等的對話,不單是館長與館長間的,更是不同文明間的一次對話。有資料表明,全體中國人中有機會去國外博物館參觀的,不足千分之一。這次論壇的命題可視作是一次哲學意義上的命題,但它具有實踐操作的需求,如何讓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變得更頻繁更有效,讓身處各地的民眾能通過了解異域文化觀照自身文化,指引人類未來發展方向。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說,文化共享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
回顧:文明交流盛事
與會的各博物館館長坐在中式座幾間,從本國本館視野出發,眺望全球各地人類文明共享的狀況,回顧各大博物館間在近年來開展的各種文化交流盛事。
英、美、俄各大館長幾乎都特意找來館藏西方文明與中國文明融合具代表性的特殊展品。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克雷戈介紹大英博物館創立之時,倫敦作為全球首個世界級大都市,正在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理解人性,改良社會的呼聲、人文互助的要求日益高漲,學者提醒眾人,世界是個整體,是個互相關聯的大系統,以后包括卡爾·馬克思在內的有識之士們在大英圖書館內追根問究這一命題。大英博物館所藏的一只瓷盤,成為當時世界各地文化融合的一個見證。瓷盤整體紋飾風格是英國的,但其制造地卻在廣東,在瓷盤的左右兩邊分別描繪的是倫敦和廣東的山水風貌。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長菲利普·蒙德伯勒帶來了館藏14世紀中國的百花鳳凰刺繡作品中四角具有伊朗文化紋飾。
冬宮博物館館長米哈伊爾·彼得羅夫斯基向中國觀眾展示了冬宮收藏到由中國工匠設計的葉卡捷琳娜皇后使用的梳妝鏡、首飾盒等日常起居用品。
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種交流也從未終止。2008正是倫敦中國年,大英博物館已決定與Kew皇家植物園一起,在博物館內建造一個中國景觀庭院,文化與植物一樣呈現多樣性與生命力。未來庭院內種植的中國竹子與館內已有的竹制工藝品,以秀竹入畫的中國繪畫文物一起為參觀者構筑了一個立體直觀的感受,文物不再是冰冷凝固的,它處于文化背景中。同時在中國文化節活動舉行期間,博物館還會推出中國小食品嘗,各國文化從昨天到今天的脈絡得以清晰呈現。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長菲利普·蒙德伯勒回憶道,1979年,在上海博物館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舉行《偉大的中國青銅器時代》期間,老館長馬承源走遍了博物館的每一角落,拷貝了博物館的管理體系。為今天上海博物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冬宮與上博更是在論壇召開前的一小時內簽署了冬宮在2010年舉辦回訪上博精品特展的協議。
館長們一致認為,展出文物并不是進行特展的根本目的,最重要的是借助展覽讓各地區有相互了解學習的機會,上博與故宮的管理者及專家們在近幾年間有機會赴上述博物館接受培訓,展開研究。
討論:文物出口禁令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長菲利普·蒙德伯勒秉承了美國在世界舞臺上的慣有姿態和思考方式,他對中國政府以文化遺產保護為目的對1911年以前的文物禁止出口的政策制度發表了自己的建議。菲利普認為中國政府應適當考慮在此問題上能尋求更靈活可行的解決方式。一味的閉關,導致的是文化傳播的割裂。他更列舉了尼日利亞貝寧文化由于政府同樣禁止文物的出口而導致了西方國家民眾對該國璀璨文化的認識盲區。
對于這樣的借口,一位參加論壇的普通觀眾表示,這并不是文物實現自由買賣貿易的理由,如果真的是出于傳播交流的需要,復制品也一樣可以具備這樣的功能。蒙德伯勒館長同時表示,中國國內正在進行的各項考古活動,可以邀請更多的海外博物館專家參與共同發掘,并共同出版發布研究成果。
共識:高科技與免費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如何讓現代高科技成為弘揚古老文明的手段工具,讓全球人士更容易地分享到文化結晶。事實上,各地博物館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效。盧浮宮特別推出高科技的語音導覽器,它為第一次進入博物館的觀眾及年老者、殘疾人和孩童提供互動服務,雖然有高達67%的外國觀眾和高達58%的首次參觀者,但高科技的導覽系統可以根據參觀者的個人狀況會量身定制參觀路線,推薦不容錯過展品。盧浮宮的態度是,參觀者本身就是刺激博物館進行創新發展的動力。要實現觀眾與博物館的交流,博物館的存在才真正體現其價值。而大英博物館目前也已經有多達100萬件的藏品通過互聯網向全球觀眾作全面展示,同時通過BBC電視臺的密切合作,博物館已經讓觀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了解欣賞展品,利用博物館的過程已經由原來的單純參觀,變成了由參觀中、前、后構成的完整的學習體驗經歷。
在世界眾多地方,歷史上藝術品收藏都曾被視作是王權的一部分,收藏藝術品始終是帝王貴族們的風雅之事,對于普通百姓來說藝術品收藏欣賞,鮮被納入日常生活范圍,但是伴隨民主國家的建立,市民階層的產生,普通百姓也期望能步入藝術殿堂去承沐文化的滋潤。盧浮宮、冬宮、故宮原本都是皇室所在地,建筑本身就是皇權的象征。但在市民階層的推動力作用下,皇宮變為了博物館。法國大革命時期,盧浮宮成為中央藝術館。原本帝王奢華生活的地方用于保存收藏記錄人類文明發展變遷進程中的見證品。
博物館免費是讓全民共享文化大餐的一個手段與方式,但是與會的館長們都一致認為,免費并不意味著把博物館的大門一開了之,盧浮宮的客流部主任凱瑟琳·古劉認為,免費意味著有更多人關注,有更多人需要接受教育與熏陶。法國博物館免費后,人流量激增,文物安全受威脅、博物館超負荷運轉的狀況并不多見,即使是面對《達·芬奇密碼》的熱銷,人流還是能得到有效疏導,雖然貝聿銘原本設計的金字塔底下通道已不能滿足人流需求,但是博物館還是積極想方設法科學應對。在21世紀的今天,幾乎每家博物館的客流量都是連年上升,在六家博物館中故宮博物院以年接待930萬人次雄踞榜首,而盧浮宮則以830萬人次的人流量緊隨其后,擴建或開辟新的展示區域幾乎是每家博物館都少不了處理的一大問題,盧浮宮2010年將落成伊斯蘭館及18世紀家具館。冬宮已經在圣彼得堡市郊建立了文物的庫房,故宮也已在2005年新辟了武英殿為書畫館,文華殿為陶瓷館有效疏散人流。
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則在論壇上介紹了“故宮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讓同行們看到了博物館研究中的新領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