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Nina Ziefvert表示,4位參展人本身都是移民,帶著各自不同的傳統文化,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慢慢發酵醞釀,為他們的藝術作品帶來獨一無二的魅力,也充分體現美國這由移民組成的國家,跨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其實仍是不斷進行演變中的。
以張雪絲的作品為例,清一色以白為底色,構圖簡潔,深具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風韻,給予觀賞者留白想象的空間,與畫面互動。然而,趨近一看,卻會發現她的畫中老是出現一些既定的形象,像是身穿中國傳統服裝的長者及仕女,小朋友卻穿著西式的衣衫套裙,構成強烈的視覺對比。
正如張雪絲所說:“在厄瓜多爾,我是外來的孩子,同樣地,面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又像是一個西方的小孩。”張雪絲表示,從小她的身分就成為一個話題,她的外貌膚色,總是把她從身邊的小朋友中一下便區別開來,受到“日本制造”產品遍布世界的影響,老是有人奇怪地問,她是否來自日本的中國人,10歲回到澳門讀書,反而與膚色長相一樣的同學感到格格不入,或者,就是這樣的成長環境,她才把自身的文化看得更透徹深入。
構圖上張雪絲雖以中國水墨畫為藍本,但創作的物料卻是相當另類新奇,初看時會覺得她是在一塊塑料片上作畫,后來才知道她是利用蠟來作畫布。張雪絲大概涂上15層蠟后,作品才告完成,這樣,看起來會更有層次感。
她的作品中,還有很多包在紅色襁褓中的子孩,他們有時會堆在山崖上,有時會掛在大樹間,更多時候,他們會像成熟的果實,從崖上樹間熟透落地。“厄瓜多爾的土著,都是這樣包初生的嬰兒包起來,家家戶戶一模一樣。”張雪絲說,雖然我來自中國,就像一粒外來的種子,但還是在當地生根,然后成熟為果子,其實跟這些土著的嬰孩沒有兩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