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蒸鍋亮相廣州 內壁有銘文“好”字
中國最早蒸鍋亮相廣州 內壁有銘文“好”字
中國最早蒸鍋亮相廣州 內壁有銘文“好”字
昨日,《青銅時代——河南夏商周文物展》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隆重開幕,展出了116件(套)夏、商、周時期的珍貴文物。該展由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共同主辦,展覽時間為昨日至9月7日,為時半年。
文物展分為三個部分:“青銅時代”、“禮樂之邦”和“社會生活”,展示了夏商周青銅文明的發展歷程,青銅器的鑄造工藝、紋飾、器型等。116件(套)夏、商、周時期的珍貴文物,向觀眾展現了一幅夏商周青銅文明發展的畫卷。
長流銅爵“俏”模樣
銅爵是商代和西周青銅禮器中最常見和最基本的酒禮器,用于溫酒和飲酒。相當于后世的酒杯。二里頭銅爵又被稱為“青銅第一爵”,河南二里頭遺址出土。是中國青銅文化中最早出現的青銅容器之一,也是最早的青銅酒器。
該銅爵通高22.4cm,通長23.2cm,長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修長,流與爵身連接處立有兩個釘狀小柱以使兩者結合牢固,腹部一面有凸弦紋及乳釘作為裝飾,造型優美。長足可令在爵底加溫煮酒,有耳,可避免取時燙手。
綠松石千年不脫落
1984年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運用了代表當時最高工藝水平的青銅器鑄造和綠松石鑲嵌技術,其獸面紋開創了商周青銅器上獸面紋的先河。該牌飾是目前發現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鑲嵌銅器。
綠松石銅牌飾是流行于夏代的青銅器,以鑲嵌綠松石為最大特征,是集鑄造和鑲嵌于一身的神秘藝術品。本次展出的綠松石銅牌飾外部輪廓為束腰明顯的長條形,長14.2厘米、寬9.8厘米,上下各有一條可供穿綴的。正面有數百綠松石小片相互銜接,規整排列,鑲嵌成圖案,歷經千年而不脫落。
古汽鍋用蒸汽煮食物
“婦好”夔(音:葵)足方鼎出自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商代后期炊煮禮器,造型十分特別。專家表示,這種扁足方鼎極為罕見。器內底有銘文“婦好”二字。
專家表示,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是我國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據甲骨卜辭記載,婦好多次受武丁派遣帶兵打仗。婦好墓是殷墟發掘墓葬中唯一沒有被盜的墓葬。
“好”汽柱銅甑形器為炊煮器的一種,這種中間帶汽柱的器具較為少見,與今天的汽鍋相似,使用時放于鬲上,利用蒸汽煮食物,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蒸鍋。器外壁用鳥紋與大蕉葉紋裝飾,內壁有銘文“好”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