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傳佛教特有的《歡喜金剛圖》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有一座石窟寺,名為阿爾寨石窟。窟內本有大量精美彩繪壁畫,堪與敦煌、云岡、龍門諸石窟媲美,被稱作「草原敦煌」。曾有確鑿證據證明成吉思汗曾率軍在此籌謀攻滅西夏,并于此地療傷。更有相關專家猜測此地可能蘊藏著關于成吉思汗安葬地的巨大秘密……總之,這座石窟就像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充滿了神秘色彩。這座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曾一度遭到毀滅性破壞,如今雖有所好轉,然而涌現出的新問題亦提出了新挑戰,使保護工作遇到了新難題。
早前,記者采訪了鄂爾多斯學研究會會長奇朝魯,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一直關注著阿爾寨石窟的命運,曾多次為保護這座文化瑰寶而奔走呼吁。
飽受人為及自然破壞
奇朝魯講到石窟遭到破壞時聲音低沉,他說:「石窟曾一度遭到自然及人為因素破壞,讓人痛心疾首。」他表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用鎬刨鍬鏟的方式以達「除四舊」的目的,使石窟內的精美佛像悉數被毀,大量壁畫被破壞,只有部分繪有壁畫的洞窟得以幸免。
而在這以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并沒有相關的保護政策,冬天在附近放羊的牧民常到石窟中生火取暖,煙熏火燎導致壁畫的光彩消逝;牛羊亦會進入石窟中取暖覓食,這些牲畜有舔巖石補充鹽分的習慣,濕潤的條件導致壁畫脫落;再加上此地離沙漠較近,飛舞的沙塵掩埋了低處的石窟……如此種種自然及人為因素使這些瑰寶陷入浩劫,使這座寶庫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石窟始鑿于北魏中期
如今窟內仍有近千幅精美彩繪壁畫,其中很大一部分壁畫屬藏傳佛教系統,宗教內容地域特色鮮明;亦有大量壁畫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極高。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阿爾寨石窟始鑿于北魏中期,西夏時得以發展,蒙元時期最盛,衰于明末戰亂。這座石窟是我國北方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保存著迄今已知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佛教回鶻蒙古文榜題(壁畫的注釋和標題),是研究蒙古語言文字發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這里是成吉思汗晚年活動的重要場所,對成吉思汗研究及蒙古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考古、歷史文化價值;同時,這處遺址對了解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文化交流,以及與中原文化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讓人感到慰藉的是,政府和一些有識之士為拯救這座「草原敦煌」已付諸行動,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80年代中著手保護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時任鄂托克旗旗長的奇朝魯實地考察阿爾寨以后著手對石窟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在多個石窟的入口處設置了鋼絲網圍欄并安排了專人看管,由于當時資金等條件的限制,能實施這樣一些措施已屬不易,這對保護阿爾寨石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這座「草原敦煌」越來越引起相關專家學者的重視,大批仁人志士已經凝聚了一股中堅力量,著手研究保護這座文化瑰寶,此石窟已于二○○三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后政府亦加大了資金投入,在阿爾寨山四周圍全面設置了網圍欄、為石窟安門上鎖、用中草藥在石窟內熏蒸殺滅了紅線蟲、組織內地知名專家為石窟壁畫會診等,取得一定成效。
霉變趨勢造成損害
但是,對阿爾寨石窟進行全面保護、恢復等工作依然前路漫長。現存的壁畫大多出現了霉變趨勢,嚴重的出現了空鼓、脫毀、裂縫。這里的石質、地質情況具有特殊性,再加上氣候變化等諸多原因導致石窟石頭開裂、滲水、壁畫起角等問題接踵而至。而當地并沒有相應的技術人才力量,資金也有一定困難,所以這些新情況對阿爾寨石窟的保護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專家呼吁,阿爾寨石窟的現狀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挽救這個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