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經常說“水那邊”,來指河對面延伸的那塊地方。從此地過去只幾步,涉過的河流也直是一衣帶水,但人們講的是另一種語言,人們看到的是另一種光線,那里人飲食的方式不一樣,那里人戀愛的方式也不一樣。就像在童年,一條小路,一道籬笆,一棵樹足以圈起一片片想象和奇妙的領地。這些領地很渺小,但相互間顯得比最遙遠的星座更遙遠、更多樣。藝術也是一樣的東西,能激起這種神妙的能力。 ——河清 《藝術的陰謀》②
近幾年中國的“畫廊”也許可以說是異軍突起,大大小小、各式各異充斥全國所有地域,甚至連書畫裝裱店都冠以“畫廊”的名稱。但是如此繁多的數目之下,又有多少畫廊能在國際上在談策展人之前,先讓我們看一下藝術家與市場、畫廊,藝術家與展覽的關系,最初的形式是藝術家直面市場,市場來選擇藝術家,當以畫廊為主的代理機構出現以后,在藝術家和市場之間多了一個代理的環節,而此時藝術家作品進入市場的模式包括藝術家——畫廊——市場和藝術家——市場兩種模式[圖二],畫廊在這里起到的并不是完全的“壟斷”代理。而藝術家由于個人關系、社交需要等仍然會有不少作品未經過代理之一環節走向市場。出現這種情況,往往讓我們想到代理模式、合同簽訂以及制度的缺陷造成藝術家和畫廊之間無法很好的協作。其次我們再看藝術家與展覽的關系,從中國近代最早的美術展覽——上個世紀20年代的蘇州美術畫賽會開始到策展人出現,藝術家和展覽的關系無非就是藝術家直接參加展覽或者意趣相投的藝術家相聚舉行展覽,[圖三]而策展人出現之后,藝術家作品參加展覽的模式變成了藝術家——策展人——展覽和藝術家——展覽兩種模式[圖四],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家把作品直接送至展覽的形式在不斷減少,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市場的要求,策展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擔當了藝術家作品銷售的代理人。在圖二與圖四的比較中我們顯然會發現它們的相同點——畫廊和策展人在藝術家到市場和藝術家到展覽之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畫廊、藝術家、策展人、美術館四者的關系中,陳丹青在他的《退步集》中向我們介紹了中西方的兩種不同模式,西方的模式是:藝術家——畫廊——策劃人(批評家)——美術館。相反,中國的模式是:藝術家——策劃人(批評家)——美術館——畫廊。“西方藝術家與策劃人之間有一龐大的中介,即數以千計的畫廊。畫廊——亦即市場——乃是西方藝術的生態與溫床,藝術家從中出土茁壯,而后,由批評家或策劃人采集奇花異草,栽培標榜。……卓越的畫廊主人是真正的伯樂與弄潮兒,美術館與策劃人背后真正的影響者,甚至操縱者,他們是藝術家真正追慕、巴結、崇敬而懼怕的人。”而在中國“目前在國際上成功的中國前衛藝術家難道先找畫廊再出頭么?非也,因為畫廊遠未成熟,官方藝術無比龐大,西方人只有兩種渠道接近我們:一是官方名單,一是由本土策劃人引領,……”③在中西的對比中,中國的畫廊并非像國外畫廊那樣處在一級市場的位置上,而上面所說的“真正的伯樂和弄潮兒”的作用正是有這些策展人的作用,“另一重要事實是,1970年以后,策展人在西方“當代藝術”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人說,這是一個‘策展人的時代’。”④中國的“策展人時代”筆者認為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這些策展人常常是藝術理論家和批評家、藝術史家、博物館館長、文化機構負責人,當然也有一些‘自由(free-lance)策展人’。策展人不僅要選擇展覽的‘主題’,還要選擇藝術家,往往還要建議、影響作品的風格,甚至還參與到展品的布置……策展人也不再單純是一個展覽的組織者,而是成為類似電影‘導演’的角色。相當程度上,策展人不僅創造一個展覽,也創造藝術家,甚至取代藝術家。”
毋庸置疑,隨著策展人地位的上升,他們跟藝術家的關系也越來越特殊,并隨著策展次數的增多逐漸形成一個藝術關系網。讓我們再回到本文第二段介紹“藝術家與市場、畫廊,藝術家與展覽的關系”的位置,鑒于圖二與圖四的相對獨立而無法起到較好的經濟效果,加之“藝術家——策劃人(批評家)——美術館——畫廊”的特殊中國方式,我們將圖二與圖四合并為一體便會形成一個獨特的學術、展覽、市場關系網絡[圖五]。讓我們來詳細的介紹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1.藝術家與策展人:藝術家提供作品給策展人,以促成展覽的順利進行;策展人從學術定位等方面反作用于畫家的創作,進行學術方向的把握;策展人通過學術展覽提高藝術家的地位與影響力;策展人充當代理人參與藝術市場。
2.策展人與畫廊:“這中間,藝術家自己或者藝術經紀人,向畫廊提供質量可靠的藝術品,不但要有一定數量保證,避免畫廊推銷是供不應求,而且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根據畫廊的信息反饋,及時地對藝術品進行調整,以保證畫廊經營的持續和發展。藝術批評家撰寫批評文章、廣告文字、介紹文章等,從輿論上向藝術市場推出藝術家,給以學術上的肯定和引導;向藝術市場推出畫廊,給以學術上的定位和預測,對畫廊的發展前景作出科學的分析。⑤”另一方面,畫廊可以給策展人提供必要的展覽資金以及展覽場地等。
3.畫廊與市場:
通過策展人的支持與合作建立起來的“學術型”畫廊可以通過藝術家與策展人的特殊關系,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作品的真實以及作品價格的合理,有力的推動市場的有序健康發展;而市場為畫廊獲取利潤提供必要的條件,在穩定的交易基礎上,不斷增大畫廊的影響力;而穩定的交易不僅可以使藝術家專心于創作,也為他們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并為策展人展覽資金的籌集提供渠道。
4.策展人與市場:在畫廊的作用下,策展人對藝術家作品的代理作用將會減弱,他們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展覽的策劃、理論研究以及市場的監督、制度方面。而市場也會在相應的在學術地位等方面“回報”策展人。
5.藝術家與市場:在畫廊與策展人的作用下,藝術家對自己作品的直接銷售將會減少,他們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藝術創作之中,而由此促成的交易模式也會通過市場來提高藝術家的影響力、肯定藝術家的地位、完善藝術作品的價格。
這個體系,從藝術市場角度來說,是以畫廊為中心展開的,以策展人為學術主持,而這個體系能照顧到各方的利益,從而達到市場的有序、健康與穩定。為畫廊走向世界奠定基礎。這是本文對建設“學術性”畫廊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后我認為在中國建設“學術型”畫廊還應包括兩個部分(途徑):書畫裝裱和古代藝術品的民間搜集。
雖然說很多畫廊的前身便是裝裱店,或者他們知道如今還仍然一邊從事這書畫裝裱,我們不能對這種畫廊瞧不起,而是應該更加孤立此種發展模式,原因有:最淺層的書畫裝裱可以給畫廊增添財富;書畫裝裱不僅是一門傳統工藝也是一種文化,畫廊可以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條件培養書畫裝裱大師,這不僅可以提升畫廊的品質與影響力,也會讓書畫得以更好的展現,更能為古畫修復工作作貢獻。從以上角度看,書畫裝裱對于畫廊的發展可以說是有百益而無一害,同時也要肩負培養書畫裝裱工作者和古華保護的重任。
中國郵政儲蓄的一大優勢便是他深入農從,與民間有著廣泛的接觸。相對于美術館、博物館來說,畫廊與民間有著廣泛的交流與聯系,而在中國的民間亦藏有豐富的古老藝術品,發現、鑒定、保護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此時的美術館、博物館已可充當購買者的身份,來與畫廊合作。這不僅可以提高畫廊的鑒賞、研究能力,更能給畫廊帶來經濟利益與市場地位。
總之,畫廊的發展是一個多元化的體系,在畫廊的投資方面亦應該考慮多種因素。上面介紹的“學術型”畫廊也屬于這多元中的一元。在藝術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放眼于長遠、穩步于當下,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積極為藝術市場和藝術“學術”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①.也包括博物館館長、文化機構負責人等。
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05.9 附錄二(譯自《論美術的現狀》第六章)。
③.陳丹青 《退步集》。
④.河清《藝術的陰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⑤.章利國《藝術市場學》,2003年4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作者:藍慶偉
談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史家與畫廊發展的關系
談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史家與畫廊發展的關系
談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史家與畫廊發展的關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