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昌平曾經(jīng)的代表建筑之一,昌平鼓樓早已在1971年被夷為平地,而影像材料的缺失,使得人們只能從上一輩人的回憶中拼貼出它的樣子。如今,昌平區(qū)檔案館經(jīng)過兩年多的尋找,終于找到目前僅存的惟一一張鼓樓的照片,了卻了昌平人民多年來尋覓鼓樓老照片的心愿。
昌平區(qū)檔案館的徐女士介紹說,昌平鼓樓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這可是當年昌平有名的地標呀!”當時鼓樓上還設有銅壺滴漏以及鼓和銅鐘,每天擊鼓報時。鼓樓歷經(jīng)了明、清兩代,到清末時已殘破不堪,1931年進行了重修。四十年后,鼓樓因昌平區(qū)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需要被拆除,“當時召集了二百多名志愿工人,花了一個月才拆掉!”而“鼓樓”則作為地名保留了下來。
“還是當時對文物太不重視,要是現(xiàn)在,不僅不可能拆,還得好好地保護起來呢!”徐女士說起當時拆鼓樓的歷史,依然覺得十分遺憾,“最可惜的是,當年居然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來!”自從2005年開始,昌平區(qū)檔案館就通過電視、電臺以及網(wǎng)絡等方式向人們征集鼓樓的老照片。
“其實當時也就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捐贈照片的王先生笑著告訴記者,去年年底他得知這個消息后,便聯(lián)系了一位哈爾濱的朋友,幾經(jīng)周折打聽到一名日本人手中持有鼓樓的老照片,“隨后我就立即跟他聯(lián)系,買了下來,前后就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這張彌足珍貴的鐘鼓樓老照片,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華時拍攝的,其左側還附有一張日文說明標簽,譯文為:據(jù)說昌平縣原來叫永安城,官府從白浮圍城遷移至此。有名的明十三陵位于縣城的北部,據(jù)此有5公里。明代設計有東西后街,城墻是長方形,周長有10里,其中南北有2里,附有東西北三個城門及南部的小城門,這就是當時的譙樓,落款是“亞東印刷”的字樣。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