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有“一兩田黃三兩金”的說法,如今壽山石很有名,田黃石很珍貴。近日,在北京金源時代購物中心登場的“首屆海峽兩岸壽山石文化交流展”中,一柜田黃石的印章和工藝品,讓收藏愛好者大大地開了眼界。同時,展出的還有4人耗時10年雕刻的《清明上河圖》、18噸壽山石將軍洞芙蓉王、市價達數億元的水洞高山更是讓人們過了一把眼癮。展覽將持續到4月8日。
鑒賞石秀天成
壽山石,因產于福州市的壽山村而得名。根據地質研究,福建省在中生代(距今兩億三千萬至七千萬年)發生過大量的火山爆發活動,產生了大面積的火山巖。壽山石即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其按種類可分為田黃石、荔枝石、都成石、高山石、芙蓉石、大山石等。
壽山石品種很多,按產地劃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田坑石產于溪邊水田,產量最少,石質最佳。水坑石產于溪澗水洞之中,山坑石則散布于山巒溪野。
是金子總會發光,同樣,潔凈如玉的壽山石也不可能久藏深閨。早在遙遠的宋代,梁克家就在《三山志》里記下了壽山石開采最早的一筆。此時壽山石的開采不只于民間的零敲碎打,官府的參與大大提升了開采的規模與檔次。
元明之時,雖然沒有官家組織的大規模開采活動,但壽山農民在耕作之余仍采石不止,他們在田間挖到了一種“無根而璞,無脈可尋”的寶石,握在手中溫潤柔滑,并能煥發出靈光異彩,覺得很稀罕。由于這種石頭黃澄澄的,且掘于農田,就給它起個吉利的名字“田黃石”。
這田黃石就出自田坑,其質地溫潤,顏色從外到內由濃漸淡。田坑石按其顏色不同又分為“田黃”、“田紅”、“田白”、“田黑”等品種,其中田黃石色黃如枇杷,質韌而堅,是壽山石中最為名貴的品種,被收藏界稱為“萬石之王”。田黃在清代就有“一兩田黃三兩金”的說法,到后來,“田黃石”的價格一再扶搖直上,以至“易金十倍”。有關數據顯示,目前的平均價格達到了8000元/克,其中有些精品的價格超過了1萬元/克。最重要是很難再見到珍品。
在此次展覽中,一整塊碩大的紅田黃原石可謂壽山石歷史上最大的紅田,它部分地方稍加磨光,整體通透溫潤,顏色鮮艷奪目,彩霞紅黃相間,寓意艷陽高照,前景似錦。站在此石之前讓人不禁想到詩中:“萬朵云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環。”的韻味。
除田坑石外,由于水坑石出產在壽山溪上游坑頭占之麓的溪旁,開采不易,亦甚名貴。水坑石因下水較多,所以石質凝膩,凈潔如玉,色彩瑰麗,顏色有朱、黃、墨、白、紫、青,也有在同一塊石上五彩紛呈的。“五花石坑,相距十數里,紅者、紺者、紫者、髹者,惟艾綠者難得。”南宋《三山志》里的這段描述讓人了解了壽山石的斑斕之色。而色相也成為品評壽山石貴賤的標準,藏石家“艾綠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紅又次之”的論斷主宰了各種壽山石的命運。
如今,被明清文人推崇為第一石的艾葉綠產量極少,偶爾在礦石中出現一點這樣的精靈,多是脫蛋類的石頭。這種可遇不可求的品種恐怕只能在展覽中看到。在此展覽中,建國五十周年壽山石獲獎作品區展示了六大壽山石珍品,其中《花菜》作品,傷口充分利用艾葉綠中的巧色,雕刻成花菜的葉片與菜心。雕工細膩自然,連花菜中細微的小凸起也完整呈現,三分天成七分雕工。

雕刻石藝千載傳承
古話說:玉石無價。壽山石雕工藝更是無價之寶。
柔而易攻的壽山石可以任由文人墨客隨性奏刀,明清篆刻藝術勃興,壽山石開始被用作印章材料,從而大大提升了壽山石雕的文化品質。
清代帝王寵愛壽山石,朝野上下爭先效仿,精致、典雅、端莊的宮廷派雕風應運而生,它深刻影響了民間雕刻。為迎合時尚,楊玉璇、周尚均等名匠殫精竭慮,心手合一,刀與石共融,其人其藝均被載入史冊。晚清時期,“西門”、“東門”兩大藝術流派成為福州石雕界的兩面旗幟。清末民初,“西門派”門人林清卿棄雕學畫,從中國繪畫、漢代畫像磚中汲取滋養。重拾雕藝后,融雕畫于一爐,獨辟蹊徑,以刀代筆,將薄意雕刻藝術推上了“前無古人,罕有來者”的新境界,對壽山石雕藝術影響深廣。
壽山石雕表現技法主要有圓雕、鏤空雕、鏈雕、鑲嵌雕、浮雕、透雕、微雕、線雕、薄意雕等。薄意雕是壽山石雕特有的表現技法,它融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于一爐,追求線條的流暢性,往往是幾刀幾筆帶過,與其說是雕刻不如說是在石頭上繪畫。
展覽中作為壽山石歷史上的“十最”之一,《清明上河圖》由八塊碩大一致、堪稱一色的坑頭石,經過十年的精工雕刻,薄意呈現。這幅壽山石版的《清明上河圖》八塊石頭紋路連為一體,更是絕無僅有,肌理相連、顏色相通,猶如一幅潑墨長卷。石中所做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馬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后,皆取盡其意態而莫可數記,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畫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廣泛而細致地描寫了各種復雜的社會形象和民俗風貌。傷口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薄意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情景中,作品人物有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再現原作之精髓。《清明上河圖》這一杰作,無論從繪畫藝術價值或從歷史價值而言,皆堪稱國之瑰寶。這個石雕仿本,雖是現代之作,但卻處處體現當年之盛世。薄意雕刻本是國畫的延伸,巧色利用渾然一體。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壽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藝術效果,提倡返璞歸真,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現代壽山石雕,繼承傳統技藝又有創新,充分利用材、色、勢,精心構思。但是隨著壽山石開采過甚,珍稀石材越來越稀少,鏤雕作品已很難看到。
展覽中,壽山石雕刻大師馮久和作品《花果盛鼎》運用極為嫻熟的圓雕技法,充分利用壽山石天然石色的變化,巧妙地鏤雕出一顆顆鮮艷欲滴的荔枝,一串串青翠誘人的葡萄,間雜以佛手、桃子、石榴等豐碩的果實。紅色部分為盛開的牡丹、芙蓉花等構成一個精美豐盛的花果藍,花團錦族、碩果累累,一派豐收喜慶的景象。名師傾心之作,蓬勃大器,寓意非凡。
壽山石雕不僅具有邊創作邊構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點,而且強調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沒有任何拼接的,整塊石頭原來什么樣刻出來基本上是什么樣,都是純天然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