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代表:涉臺文物連接兩岸同胞情
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此間進行的兩會上呼吁,宜早設立并啟動“涉臺文物保護工程”,通過深入發掘、展示和傳播涉臺文物豐富的文化內涵,增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和骨肉深情。
據文物部門初步統計,大陸目前共有涉臺文物1354處,其中半數涉臺文物已列入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單霽翔表示,盡管近年來涉臺文物保護成績不俗,但總體而言,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問題不少。
問題
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涉臺文物保存狀況堪憂,有的年久失修,瀕臨損毀危險;涉臺文物點多面廣,保護任務繁重,資金缺口很大;基礎工作薄弱,研究水平較低,對涉臺文物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的深入發掘、展示和傳播嚴重不足,同時,反映海峽兩岸歷史淵源的文獻資料和生產生活實物資料消逝速度加快,搶救和征集工作十分緊迫。
“兩岸鄉愁割不斷,文物成為守望中的燈塔。”單霽翔說,“許許多多的事例,證明了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親。許許多多的文物,證明了臺灣與祖國大陸不可分割。單霽翔認為,積極開展涉臺文物保護工作,深入發掘、展示和傳播涉臺文物豐富的文化內涵,將有利于增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和骨肉深情,有利于反擊“臺獨”分裂活動,有利于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此舉具有深遠意義。
建議
國家設立并啟動“涉臺文物保護工程”。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開展涉臺文物保護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制定涉臺文物保護總體規劃。財政安排專項經費,對集中分布于東南地區的涉臺文物全面開展保護維修和環境整治,重點保護一批祖籍在大陸的臺灣同胞的祖祠、祖居和歷史文化村鎮。加強反映兩岸關系的專題博物館建設,積極探索更具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親和力的展示方式,并積極組織文物展覽赴臺灣展出,不斷深化兩岸在文物保護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釋永信代表:國家應該建立針對寺廟的古籍圖書修復計劃
千萬冊珍貴古籍書如何保護?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日前建議,國家應該建立古籍書統一修復計劃,將散落在各地寺廟的珍貴古籍書進行系統修復登記。
問題
“古籍圖書修復起來很貴,而且技術人員短缺,修護技術和資金投入都是難點。”釋永信說,中西部地區古籍書留存比較多,如果不盡快進行修復和保護,很快就會消亡。然而古籍保存對濕度、溫度和通風情況的要求很高,因此對庫房條件要求很高,而租賃庫房和日常維護需要資金支持。
他介紹,少林寺有兩三千冊宋代、明代、清代版本的古籍圖書,佛經、武術散本、中醫手抄本等,都需要保護。少林寺從去年開始啟動修復,目前已經投入幾十萬元。然而,中國還有更多寺廟資金有限難以承擔修復費用,希望國家針對宗教、寺廟的具體情況,制定古籍書修復計劃,統一修復。
據初步統計,全國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總計保存古籍3000多萬冊,其中1000萬冊由于歷經歲月侵蝕、火燒、水浸、蟲蛀而損壞嚴重,也就是說,3本古籍中就有1本亟待修復。2003年,文化部下發了《中國古籍特藏保護計劃》,明確提出國家在20年內撥款4億元,分期開展全國古籍修復工作計劃。
建議
“這些古籍圖書都是中國的文物和國家遺產,應該納入國家統一修復計劃。通過修復同時在國家登記,進入國家名錄,古籍圖書也不易丟失。”釋永信代表說。(新華社)
兩會人物:國家文物局長緊緊盯住“文化遺產”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這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備受鼓舞、頗為欣慰。他對記者說,“注重環境保護、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注重文化的傳承”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子孫的義務和責任。
單霽翔在會上還帶來了15份關于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提案,包括落實文化遺產保護獎勵制度,設立西安、洛陽“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改善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條件,加強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等等。
他告訴記者,人民大眾對文化遺產的感情令人感動。2003年,幾位陜西農民發現西周青銅器窖藏,立刻把發現文物的情況報告給了國家,其中的27件帶有銘文的重器件件堪稱國寶。為此,國家文物局請他們為文物展覽剪彩,省文物部門請他們去周游列國參觀世界古代文明。
此后4年間,在寶雞,同樣的事情又出現了11次:同樣是農民兄弟,同樣是在生產勞動中發現文物,同樣是及時報告文物部門或捐獻給國家的事例,“他們保護或上交的文物可以裝備一個博物館。”
單霽翔說,在今年“文化遺產日”,國家文物局準備將這12批農民請到北京,給予一定的榮譽和獎勵。他表示,這是為了帶動全國更廣泛的民間自發保護行動,不過,目前有關獎勵機制還不夠完善。
單霽翔期待,今年已經開始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遺產,讓更多的民眾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受益。
兩會代表談文物保護
兩會代表談文物保護
兩會代表談文物保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