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未都,中國第一座私立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主人。作為著名收藏家和鑒定家,他察真偽的眼力和傳奇般的收藏經歷使人津津樂道。近日,根據馬未都先生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所作關于收藏文化的系列講座內容整理而成的《馬未都說收藏》系列由中華書局出版,掀起一股熱潮。
因對收藏文化的另類解讀,馬未都在短時間內積聚了很高的人氣,成為繼易中天、于丹之后的又一位大眾文化偶像。
但馬未都的背景更為特別,他并非學者,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他對自己的定位是:收藏愛好者。因此馬未都的另類觀點,引發的質疑聲也就更顯得強烈,有人說他嘩眾取寵,也有人說他是自我炒作。他如何成為收藏界黑馬?他有著怎樣的收藏秘笈?
“京城玩家”的“玩物”之路
2008年伊始,馬未都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包括家具、陶瓷和雜項,這也是馬未都將他30年來的研究成果首次公之于世。
與以往“百家”所講不同的是,“馬未都說收藏”突破舊有模式,而是透過藏品的表象,探究其所處年代的人文和社會背景。同時,為了提升講座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馬未都在講座中破譯文物密碼,從而修正前人的謬誤,為收藏愛好者提供收藏箴言。
馬未都告訴記者,三十年的收藏生涯,伴隨著他文學青年、編輯、編劇直到學者身份的轉換。對中國文化天生的喜愛與深刻的研究,賦予馬未都既有智者的睿智,又有文人的儒雅與無法漠視的責任意識?!拔奈锸侨祟愇拿鞯淖鴺?,對文物的認知程度和對文化的重視程度標志著一個民族發展的水平。”他如是強調收藏文物的重要性。
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開始向民間收購古玩,當時北京天橋福長街、玉淵潭、官園、后海都出現了“文化大革命”后北京最早的自發古董文物交易市場,但最早的應該是潘家園。
“清康乾雍三代的官窯碗10元錢一個,雍正青花大盤才賣16元,一對清紅木椅子比商店里的電鍍折疊椅子還便宜”。潘家園成了馬未都眼中的“富礦區”。馬未都用他的工資加上寫小說的稿費,再加上砍價的硬功夫,收了不少。看得多了,經驗也積累起來了。別人“不留神”時,他已經艱苦地完成了“資本積累”,掙下了收藏上的“第一桶金”,到1988年,藏品初具規模,扎扎實實地成了后起的“京城玩家”。
1996年,馬未都設立私人博物館的報告被批準,名字叫“觀復”。他說,“‘觀復’,典出老子《道德經》:‘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觀’就是看,‘復’就是一遍又一遍。”
1997年1月18日,“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開放,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私立博物館。馬未都說,建博物館只為名,不為利。如今,“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改成理事會制,馬未都的博物館成為“文物界的希望小學”,他表示,打理博物館,時時看著這些玩意兒,對于他和其他董事們來說,是人生的一大享受,這種享受是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有這點就已經足夠了。
馬未都談“鑒寶”:
大部分民間藏品都是“一眼貨”;
磨磨嘰嘰的“專家”鑒定大都沒戲
文物鑒定分層次,理論上屬疑難雜癥的也需要會診。我本人并不提倡電視上那種帶表演性質的鑒定,帶上手套,拿著放大鏡裝模作樣。
由于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對文物鑒定仍采用目鑒形式,故鑒定學又稱眼學。眼學是一門經驗學,科學上可稱之標型學。簡單地解釋就是當被鑒定物出現時,鑒定者馬上在頭腦調出庫存資料比對;如沒對應的資料馬上進行下一輪類比,隨后做出判斷。
這個高級大腦神經活動,有時只在零點幾秒內完成,不需預熱,也不需反復計算,答案快到外人無法想象。舉例說明,當你看到你的兒子從幼兒園門縫中露出半張臉,你馬上就做出正確判斷,立刻滿臉堆笑,迎上前去;而不需等兒子走到跟前,脫去衣服,看看后背上的胎記才能確認是自己的兒子。你的迅速判斷源于你對兒子的熟知。
熟知是鑒定文物的必要條件。俗稱說熟能生巧。對文物鑒定有兩門功課:一是宏觀把握該文物的歷史文化背景,確定它的歷史框架的邊緣,凡是出圈者必假無疑;二是微觀注重細節,該細節由技術與文化雙層構成,缺一不可;贗品過了第一關,往往過不了第二關,露出馬腳一定在細節,所以細節決定成敗。
大部分民間藏品對我都是“一眼貨”;凡是一見東西就磨磨嘰嘰,吭吭哧哧的“專家”鑒定大都沒戲。
(摘自馬未都博客)
爭論:
“床前明月光”的床,到底是床還是馬扎?
在《馬未都講家具》中,馬未都大膽指出,今人對“床前明月光”理解有誤。“教科書上就說李白躺床上睡不著覺了,生起思鄉之情,我現在問你,你在屋里躺在床上,你這頭能舉起來嗎?你低頭還能看見自己的腳嗎?再有唐代是板門,懂建筑的就會知道,光線是進不了屋的,小窗糊著綾子,屋里不可能有月光。但我通過所有的證據證明這個床是一胡床,就是一馬扎。古漢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名詞的分類越來越清晰。我們現在的名詞概念大多是宋代定型的。就說這個‘床’吧,從戰國到宋代的1000多年中是由坐具轉為臥具的,唐代處于一種變革時期,用于坐和睡的‘床’都存在。但‘床前明月光’這里的‘床’應該就是指用于坐的‘胡床’”。
湖南娛樂頻道總監張華立反駁馬未都的“馬扎說”:從李白的“床中繡被卷不寢,至今三載猶聞香”到白居易的“獨向檐下眠,覺來半床月”再到杜甫的“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床還是睡覺的那個床。
對話馬未都:
“不要輕信‘撿漏’一夜暴富的故事”
如今的馬未都可謂是收藏界的明星,在藝術市場行情一路上揚的今天,他傳奇的收藏經歷使人們仿佛看到致富的捷徑。
面對記者的采訪,他不回避問題,他說自己根本沒有錢,如綁架他的話,肯定會后悔,他出這套書,不是為了炒作,而是為了滿足大家對于收藏文化知識的需要。
“當時各地都一樣,好東西很多”
廣州日報:您11歲時輟學,卻因在《中國青年報》發表小說,被調到中國青年出版社當編輯。您是如何與收藏結緣的?
馬未都:我曾是一個文學青年,但上世紀80年代末的文學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其實玩收藏和文學都是一樣的,都需要深厚的文化背景。走上收藏這條路還是因為文學的緣故。我開始干收藏的時候,收藏界青黃不接,干收藏的不多。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大量好東西散失在民間,都很便宜,幾元錢就能買到。我收集的地區以北京為主,開始在老百姓家里收,后來到地攤收,后來市場逐漸發展起來,到市場上去淘。上世紀80年代幾次來廈門,還在廈門市場上買了幾件。當時,各地都一樣,好東西很多,關鍵看眼力怎么樣。
“我上百家講壇爭議還不夠”
廣州日報:您11歲就輟學,以您的閱歷,上《百家講壇》怕不怕有爭議?
馬未都:我沒有預見到。但是,我覺得現在爭議不夠大。當然,我不同意那種我在自我炒作的說法。因為在上《百家講壇》以前我的知名度就非常高了。
廣州日報:很多媒體稱您為京城玩家,也有人說你是草根藏家。您喜歡哪個稱呼?
馬未都:我覺得說玩家好一點,就顯得輕松一點,不那么正經。當然,我也愿意別人說我是一個草根收藏家,其實,有些鑒定的知識是在實踐中得來的,草根收藏家不同于那些光說理論的學院派,因為那些書本上的理論往往在實際操作中根本無用。
傳奇藏家也有走眼時
廣州日報:鑒定古玩有沒有看走眼的時候?
馬未都:有。當時,看到有一個人,那個人住在南城的一個胡同,很窄,晚上叫我去的,他拿出一對瓶,我覺得是康熙的青花,我看著特別興奮,特別漂亮,還帶蓋兒,漂亮極了,他當時管我要不是100就是80了,反正是百八十元錢,我就買了。買了特別高興,回去以后就擺在家里,大概擺了一個多禮拜后,我才發現這個東西不是康熙的。
解《靜夜思》:
李白坐在馬扎上看月亮
廣州日報:您新解李白的《靜夜思》似乎有一點爭議?
馬未都:《靜夜思》里邊老師一直告訴我們李白是在床上看月亮,其實這種說法肯定是錯誤的。
我們多年受到這個教育,你是有慣性的,我突然告訴你這床是坐著的,你就心里不舒服。因為我知道歷史、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真實度不會超過20%,因為我們的歷史一次一次地被別人粉飾,所以我們用證據來說話。
李白應是坐在馬扎或者凳子上看月亮的,所有的文物都是我們文明的坐標,它準確無誤地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是怎樣的一個輝煌,當時的床是兩解,坐的功能和臥的功能,因為“疑是地上霜”表明當時是冬天,古代沒有玻璃窗,也不可能開門睡覺,所以,不可能是躺在床上看月亮的。
廣州日報:上百家講壇,出書,很多人都說收藏家大隱于世,您怎么就這么愿意頻頻曝光呢?您不怕嗎?
馬未都:我不怕。有大量財產的人多了去了,那福布斯榜上的人多了,那財產都比我大得多,我算什么財產?我經常處于沒錢狀態,誰把我綁了誰就慘了,拿不著錢就犯了個罪而已。
“2008收藏市場會越來越火”
廣州日報:現在很老百姓對收藏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面對藝術品市場的火熱,收藏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馬未都:收藏熱表明中國人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有更多的人關注文化藝術,這是好事情。但是在藝術品收藏的過程中,不管你喜歡收藏哪一類物品,都要對該種類有基本的知識。比如要收藏青花,你就得知道青花起源于什么時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哪里產的最著名?分為哪幾種?原料、制作、繪畫到燒成的工藝過程等等。
我建議收藏愛好者,不要輕信“撿漏”一夜暴富的故事,收藏要多學習,多接觸真品,或者接受專家培訓,然后再進入“淘寶”行列,這樣才能減少投資風險。如果你不懂得專業知識,那么,參與投資藝術品的最佳途徑就是利用專業的經紀人。
廣州日報:就您個人而言,您覺得2008年的收藏市場會是什么樣的?
馬未都:2008年的收藏市場會因《百家講壇》越來越紅火。為什么《百家講壇》能請我去呢?因為我們是盛世。收藏這個東西,提前十年講,我覺得沒什么人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