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畫家夏爾1952年生于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出身于藝術世家,他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西班牙人,從11歲起,夏爾就利用業余時間在法國名畫家的指導下開始習畫,但在大學期間他主修的專業卻是法律和政治。夏爾還是法國巴黎MARAIS藝術家協會會員,先后參加了50余次在法國舉辦的國際國內繪畫展及比賽,獲得第38屆貝濟耶國際畫展中兩項銀質獎章,以及第81屆巴黎東季沙龍特別獎等成績。他先后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10余次。1996年起,夏爾便放棄了在法國長期從事的工作,全身心投入了他所熱愛的藝術創作中,1997年夏爾在中國北京定居,創作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夏爾告訴記者:“1996年我去北京大學學習中文的時候,一個老師問我是不是畫家,我答得很爽快,我說是,并自豪地給他看了我的畫。他看了之后說很好,不過他話鋒一轉,說如果用上中國的毛筆會更好。于是我就開始接觸中國的水墨,一直到現在,畫了12年了,據我的不完全統計,畫了有800多幅中國水墨畫。這次展覽將展出我的23幅得意之作。”接受采訪中,夏爾不但中文說得好,對中國文化也很了解。畫展之所以定名為“一位旅游畫家的中國行程”,夏爾解釋說,因為他畫的水墨畫,內容大多是記錄他在中國的“搜奇足跡”。他從北京走到河北,從河北走到江浙,從陜西走到廣東、澳門,踏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看到名勝古跡,心中有沖動就畫,而且畫的都是蘊涵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東西。他說:“我太喜歡中國的老房子、老庭院、小樓小橋了,這些都應該是繪畫的好題材。我呢,去到一個地方,看到好風景,往往不會深入到里面去,而在外面站著畫全貌,有時畫三五個鐘頭,有時畫上個三五天,平均起來,我的一幅畫都畫得很久。很多人看我在街頭畫畫,都以為我是一個流浪畫家。”
經過長期的中國水墨畫實踐,夏爾找出了自己的一套法子,他認為自己的畫作既不姓“中”,也不姓“西”,而是一個“混合體”。他說:“我用的是中國的毛筆,中國的墨水,但并沒有在中國的宣紙上作畫,用的是一種法國紙,有點像畫水彩畫的那種紙。這樣才叫‘中西結合’。”記者問他法國人是不是喜歡他的這種畫作?他說:“會。他們不但買我的畫,還買我的書。”于是他展示出一本法文著作,原來寫的就是他的中國水墨實踐,告訴法國人他是怎樣用中國的毛筆畫畫的,書上還印有他的作品。記者還看到一本中法對照的、在中國出版的《水墨中國》一書,里面的內容也是介紹夏爾熱衷的中國水墨畫以及作畫的心得,據稱,夏爾的這種書已經出版了五本。夏爾說:“中國的朋友們也很喜歡我的畫,因為我畫的地方他們一般都去過,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夏爾現在定居于澳門,他說他很喜歡旅游,到處走到處畫,對這種中國水墨繪畫的發展,他顯得很有憧憬,他說他會長期堅持下去。記者問他是否會拿這些畫作回法國作展覽?夏爾幽默地說:“法國?我還沒有計劃,在中國我比較吃得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