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主辦: 法國動態城市基金會
《城市中國》雜志
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
同濟大學
展覽日期: 2008年3月21日– 4月6日
展覽地址: 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上海市浦東新區芳甸路199弄28號)
開幕酒會: 2008年3月21日下午3:00(星期五)
合作策展人:姜珺 沈其斌 史建 朱曄 卓健
策展助理:陳淑霞 董超媚 方力為 皇甫秉惠 梁笑媚 羅媛 王祥東 趙裔堃
空間設計:韓彥
平面設計:劉治治(米未設計聯盟)
參展中國 藝術家與團體:艾未未、城市中國+下劃線工作室、陳啟智(比利時)、德默營造、戴耘、都市實踐、嗯工作室、方俊、馮果川、耿云生、胡楊、黃偉文、侯劍華、匡曉明、李郁+劉波、李程、劉家琨、劉慶元、劉治治、龍元+汪原、盧昊、陸元敏、歐寧+曹斐、齊鴻、石崗、UID(丹麥)、王軍+何慧珊+梁思聰、王子、魏來、謝平、亞牛、在場建筑、曾翰、曾力、張衛星、趙大勇、朱芳瓊和他的朋友們、朱浩、朱曄
“街道是我們……大家的!”全球巡展來到中國了!3月21日,“街道是我們……大家的!”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隆重開幕,展覽由法國動態城市基金會(IVM)發起,《城市中國》主持策劃,并聯合同濟大學和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共同主辦。展出國內外30多位藝術家及藝術團隊的攝影及影像作品。整個展覽將持續到4月6日。
國際重量級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艾未未帶來了他的錄像作品《北京·三環立交橋》。作品取景北京市三環路上55座立交橋和行人天橋,每座橋上均拍攝正反方向2條,共110條。通過對北京城市形態的重要構成部分,以皇宮為核心的中心環路的拍攝,記錄了1300萬人口的政治中心的城市形態、交通﹑市容的真實表情。
武漢藝術家劉波和李郁的攝影作品《狗年的十三個月》則把目光聚焦在當地媒體——每天那里的報紙都會發布大量新聞,內容諸如詐騙、情殺、毒氣泄露……無奇不有,不過這些新聞大多無從考證。他們每月抽選幾條,然后再按新聞里描述的情景進行“復原”拍攝,最后挑選出13張作品。由這些照片制作成的燈箱和相對應的新聞將一同展出。生活就像一個大劇場,劉波和李郁將這些搜羅來的劇本復活了,很快它們也成為其中的一出,發出應有的魔力。
2007年大聲展的總策展人歐寧和最近頗受歡迎的年輕當代藝術家曹斐也帶來了他們共同完成的影像作品《大柵欄計劃之紀錄片:<煤市街>》。作品記錄了為在08奧運前改善大柵欄地區的交通和市政設施,政府對老舊城區進行改造。但是原住居民張金利、孫鐵生和劉瑞萍因不滿政府和拆遷公司的賠償方案而進行法律訴訟,卻均以失敗告終,難逃被強拆的結局。這是中國大多數城市在更新發展過程中司空見慣的故事。但這部影片特殊之處在于多數素材由當事人親自拍攝,那種置身其中的強烈感受以及他們親身經歷的傷痛,呈現出不可替代的力度。他們的抗爭行動改變了煤市街尋常的市井空間,讓它煥發出一種新的意味。在劇烈變遷的時代,手持攝影機的張金利們,正在成為另類歷史的紀錄者。
此次,“街道是我們……大家的!”中國展除了保留歐洲展的全部核心內容外,還將融入中國本土街道生活的新內容。通過對比觀察歐洲與中國城市之間在文化、技術和認識上的差異,豐富展覽傳達的信息。這些內容將與法國巴黎街道展首展的內容以對話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并按照街道展的不同板塊主題進行內容分類,此此展覽的主題包括“街道管制”、“公共空間”、“街道媒介”和“街道生態”等。
同時,“街道是我們……大家!”提出了一個街道歸屬權的問題。街道屬于誰?在中國特殊的公共語境以及在大規模城市化進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機動車優先的街道使用狀態下,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緊迫。街道,是現代城市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主要載體,但在有限的空間里,日趨多樣化的功能使街道的使用者之間沖突和矛盾也隨之加深。怎樣讓今天的城市街道成為聚合的場所而不是分隔的空間?如何改善街道空間的共居、分享?時至今日,整個社會都在尋找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是我們……大家的!”開幕現場的互動表演“大家樂”作為證大現代藝術館所主辦的“介入:藝術生活366天”當天項目。由獨立音樂家朱芳瓊攜幾位來自廣州的音樂人共同演繹,藝術家劉慶元在音樂演奏的同時進行互動創作,他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會以投影的方式被公開展現,整個表演現場輔以歌聲作為觀眾和藝術家的互動項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