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之計在于春,香港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又早早地熱鬧起來了,下月8日,在位于香港灣仔博覽道一號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蘇富比2008年春季拍賣將拉開大幕。5月,香港佳士得將敲響拍槌。
這一季,香港藝術品拍賣市場將有什么動向?中國古董珍玩、書畫、當代藝術會有怎么樣的起落?會對內地藝術品市場帶來什么連動效應?讓出現在預展和拍賣現場的內地藏家,在欣賞、買賣之外,還兼打探信息。“去香港,我覺得更多的意義在于不一定非要買到很多的東西,更多的是想看看市場的變化,看看是漲還是跌,會不會受到經濟發展因素的影響等等。”香港春秋季大拍幾乎場場不落的北京世紀翰墨畫廊負責人林松說。
宮廷珍玩不斷刷新天價
這一季,香港云集了來自世界各地藏家的中國古董珍藏,對于參與者而言,收藏、買賣抑或一飽眼福,這里都是一個絕佳的盛會。比如香港蘇富比將于4月11日舉行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4個專場及一個常設拍賣囊括了300余件藝術品,尤其曾為清宮壟斷的瓷器珍玩在眾人面前可能就是曇花一現。
不論是香港,還是紐約、倫敦,中國宮廷藝術品一直是拍賣市場上的翹楚。繼去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清宮遺珍”專場100%成交后,今春再推出“皇尊瑰寶”專場,除御制瓷器外,還包括各式御制料器、玉器、掐絲琺瑯器和陳設家具等。
在北京金融街麗思卡爾頓酒店的預展現場,一件乾隆時期的御制金胎掐絲琺瑯開光式畫仕女花鳥圖多穆壸(估價待詢)引人注目。此壺高51.5厘米,壸身碩大,金胎重厚,人物景致繪畫精細,耗費的材質和繁贅工序之多十分稀有。據介紹,存世的同類器物非常珍罕,公私收藏中現知的只有兩件同類多穆壺。
與之分庭抗禮的是乾隆御制白玉痕都斯坦式羊首洗(估價2000萬至3000萬港元),為乾隆皇帝受西域進貢的伊斯蘭玉器所啟思,以最上乘的和田白玉加以仿造。羊首輪廓刻劃細致,玉質乳白豐腴,就連所配的雙層鏤雕紫檀架座也是工藝繁巧,絢麗豪華,可見乾隆對這件玉洗的高度珍視。
另一專場“珍瓷雅尚——樂山堂御制瓷器珍藏”承傳了海派收藏的華萃,不乏著名上海藏家如仇焱之、戴福保等的舊藏。其中,最亮麗重點首推曾為戴福保舊藏的鈞窯天青釉仰鐘式花盆。這一系列明初花盆以厚潤、艷麗的天青、紫藍或紫紅等釉色及優美雅致的器形著稱,一直得到明、清各朝帝王珍重寵愛。據瓷器專家講,這件拍品盆底刻“二”字款,是同類中極少見的大器(由一至十號、按大小排序)。
御制純金器物是明、清兩朝御制工藝中最珍稀和昂貴的品類,現存兩代的御制純金制品屈指可數,所以香港蘇富比“帝廷金輝──珍貴明清御制金器”拍賣也將是最奪目的展出。
這場拍賣的重點是明朝宣德的金胎鏨趕珠云龍紋嵌寶石三足蓋爐,爐腹和蓋面各鏨刻最具皇室權力象征的五爪游龍紋飾,通體多處更鑲嵌紅、藍寶石及珍珠等珍貴寶飾。它是在中國內地以外能找到的僅有的8件明初純金御器之一,其余7件均收藏于國家和公營博物館內。
蘇富比中國藝術專家認為,自古以來,只有皇帝和皇族隨從能獨享使用純金制品的權力。但是像金胎鏨趕珠云龍紋嵌寶石三足蓋爐這種獨特和大型的器皿,應是為個人量身定制,更獨有珍貴。
北京故宮聞名遐邇的“金甌永固”杯,是乾隆皇帝退位后,以太上皇身份在春節新正之日作慶祝和祈愿之用的酒杯。這次拍賣的“乾隆年制”款的清乾隆金胎累絲鏨纏枝花卉紋嵌寶石執壺,跟“金甌永固”杯,無論在雕鏨技法,或是寶石的選材和鑲嵌上都極度相似。專家推測,這把執壺極有可能是用來倒酒于金杯的盛酒容器。
“今季拍品從宋代瓷器到明清黃金瑰寶,非同凡響,整個拍賣涵蓋多個朝代以不同素材制成珍品,可謂史無前例。”蘇富比中國藝術部國際主管仇國仕認為,這季拍賣正好反映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蓬勃,讓越來越多亞洲以及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參與其中。
中國書畫低調吸引買家
去年秋季,中國傳統書畫在香港拍賣市場獲得佳績,給內地書畫市場回暖注入動力,今年春季的行情又將如何?同樣也牽動著藏家、買家和賣家的心。
4月8日,香港蘇富比將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春季中國書畫拍賣會,據中國書畫部主管張超群介紹,此次拍賣重點包括來自歐洲收藏家收藏的20世紀中國書畫名家的精品,比如有來自法國私人珍藏的傅抱石作品、歐洲私人舊藏的4幅齊白石晚年作品、東南亞私人收藏的徐悲鴻書畫,以及私人收藏黃君璧精品。另外,還有亞洲私人收藏林風眠作品9幀。全部拍品數量超過260件,總估價近9000萬港元。
張大千常以旅游中所見景物入畫,1959年臺灣省橫貫公路開通之初,他便前往游覽,自此常以此入畫。這次拍賣的亮點《橫貫公路》(估價400萬至600萬港元),為張大千后期極具代表性的潑墨潑彩紙本作品,約創作于1964年至1965年間。當時,他的潑墨潑彩法已臻成熟,畫中橫貫公路的全景與大自然渾而為一,氣勢連綿,筆法雄渾豪邁,充分表現橫貫公路的恢宏氣魄!以半抽象技法點出的景物如房舍、老木及人物等,都富有文人情致,而傳統筆墨皺法則大幅減省,充分地表現他這期間的作畫特色。
另一不容忽視的作品為傅抱石于1947年作的人像作品《天廔先生像》(估價40萬至60萬港元)。“天廔”是抱石外籍好友田友仁(法文姓氏的音譯),田氏對漢學造詣深湛,畫家便待他如傳統文人,為他在名字以外取號。畫中田氏一身傳統高士裝扮,然而,他的鼻梁上卻架著眼鏡、梳西式發型,如此“中西合璧”的處理,恐怕僅見于此幅。
至于李可染的《山水清音》(估價300萬至500萬港元)也是本季的焦點之一,而且該幅作品是畫家在辭世前一年(1988年)憶峨嵋山勝景所作。
古畫作品中,文征明的《梅竹雙清、中秋詩》(估價160萬至200萬港元)水墨紙本手卷,包括書畫兩段,從書畫風格、紙張尺寸和所鈐收藏家印記的不同,可推斷書法及畫作為文征明不同年代所作。繪畫部分先后曾為梁蕉林、陳長吉、狄學耕收藏,估計于上世紀40年代流入廣東人譚敬手中。書法部分為三紙接成,上題中秋詩三首,而裝裱講究,手工精良,這件兼有詩書畫三絕的文征明作品,可以說是藝壇珍視尤物。
不過,在北京的香港蘇富比預展現場,由于場地較小等原因,有評論人士認為書畫部分并沒有帶來以往眼前一亮的效果。北京書畫市場專家牟建平表示,此次拍賣書畫作品估價并不高,比如黃胄的一幅畫估價標為4萬至6萬元,上千萬元的拍品還沒看見,這也可能是蘇富比吸引買家的“低價策略”。
牟建平認為,這一季香港市場上中國書畫的風頭被當代藝術所蓋過,倒是內地拍賣市場上將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書畫作品,比如齊白石一生中最重要之作《可惜無聲》十三開冊頁將現身保利春拍,匡時國際也征集到難得一見的清宮舊藏唐寅行書《自書詩》手卷等。“2008年春拍,內地古書畫有望在去年轉暖的基礎上再掀高潮,而近現代書畫依舊會保持去年的熱度,千萬元拍品的出現只多不少。”
清宮鐘表博物館級收藏
外國傳教士沙如玉(Valentin Chalier)曾估計,在乾隆初期清宮已有自鳴鐘4000座以上,據說自鳴鐘之聲,在紫禁城內終日隨處可聞。5月27日,一批來自日本根津美術館收藏的18世紀清朝宮廷御藏時鐘,在香港佳士得的拍賣會上華麗登場。
據佳士得專家介紹,康熙、乾隆二帝均雅好收藏鐘表,當時最受歡迎的時鐘來自英國與瑞士,兩國制造的時鐘在根津美術館藏品中都可見到。由于廣州與西方已建立廣泛聯系,當時國產時鐘主要在當地制造。廣州工匠對歐洲時鐘多有接觸,不少想必也曾裝配或修理過由歐洲進口的時鐘,因此多承襲歐洲畫工精細的琺瑯鐘面、色彩繽紛的人造寶石,以及各種裝飾技巧。宮廷里的時鐘匠心獨運的外殼、音樂功能、活動零件,無一不是專為令人嘆為觀止而造。
比如,清乾隆時期,廣州制鎏金銅鑲嵌琺瑯轉花太平景象音樂鐘(估價200萬至300萬港元),底座裝飾極盡華麗,造工精巧,可算18世紀廣州作坊工藝的代表作。另一件值得留意的珍品,清乾隆廣州制鎏金銅鑲嵌琺瑯料石轉花花盆頂水法音樂鐘(估價250萬至350萬港元),精致的琺瑯與無數滿布表面的人造寶石相映成趣,裝飾華麗,稱得上是同時期中國工藝代表作。每當音樂鐘聲響起,底座上的歐洲人物群像就會同時起舞,花盆中亦有一朵花伴隨樂聲轉動,令人目不轉睛。
這次推出的中國時鐘極為罕見,眾多同類珍品同場拍賣也屬首次,業內人士預計,將會吸引對珍貴時鐘、自動機器及御藏工藝品特別感興趣者以及有意搜購博物館水平藝術珍品的收藏家,拍賣成交額可能會在350萬至500萬美元之間。
當代中國藝術拍價水漲船高
當代藝術在內地藝術品市場上刮起的高價風潮,最初就是由香港、紐約的拍賣會上吹來的。但經過2006、2007年的狂飆突進,這個市場會不會像股市一樣出現動蕩呢?香港蘇富比2008年的當代中國藝術春季拍賣,可稱得上是穩定軍心的一役,推出逾270件拍品、總估價過2.5億港元的強大陣容自然是志在必得。
焦點大型作品《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估價待詢),是著名中國當代藝術家、“新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劉小東(1963年出生)歷年來惟一寄意政治且震撼人心的油畫作品,包括被分成9組的18幅200×100厘米軍人肖像,每組分別描繪一位中國大陸軍人和一位臺灣地區軍人。藝術是最容易把兩地軍人放在一起,劉小東曾表示,作品欲表達兩地軍人之間其實沒有什么分別,反而更像是兄弟。通過這張視野宏大的作品,劉小東嘗試以藝術沖破政治障礙,為18幅偌大的軍人肖像賦予懾人的氣勢,高姿態地表白對和平的期盼。
這幅油畫創作于2004年,曾在引起轟動的“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上展出。“這幅畫拍得好與壞,將會對中國當代藝術整個一年的行情都有影響。”林松表示,“不一定會是我們去買,但覺得這是件大事。”
現場可以看到的另一拍賣焦點為,生于臺灣的著名藝術家郭柏川的油畫作品《北京故宮》(估價3000萬至4000萬港元),描繪從北京景山公園俯瞰紫禁城的震撼景致,宮殿耀目的赤紅屋頂融化在火焰般的紅色油彩中,隱隱蘊含著東方精神,正是郭氏畫作獨特之處。
在北京短短兩天的預展,還是讓林松捕捉到了新的信息。“我覺得市場越來越向成熟和理性發展了,這是一個好現象。”林松認為,之前中國當代藝術暴漲階段,不論名頭大小的作品齊頭并進地快速上升,在他看來,這是中國當代藝術從被低估到報復性、爆炸性的增長。“這里面并不是每個人、每幅作品都是好的,甚至一些名家的作品并不是他最好的代表作。應該是好東西、代表作才會是好價錢,一般作品是一般價錢,我覺得從今年開始,當代藝術市場就要分化了。”
上漲的勢頭在今年內地的當代藝術市場上還會保持嗎?林松認為,內地當代藝術市場歷史還比較短,也就是2005年到2007年這3年,而且中國人、海外華人都來買,總體上供求關系還是不平衡,所以還有一個市場持續效應。
此次,劉小東的《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拍前就被認為將是當代藝術板塊的“領頭羊”。“內地藏家對天價拍品的競爭力還不能與歐美藏家、基金會抗衡,不過如果能在香港拍賣市場見證又一個天價的誕生也是件高興的事情。”林松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