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從甲骨文到小篆,到隸書,再到楷書。中國文字的發展史,就是中華文明高度繁榮,并向世界發展的歷史。中國歷史上,朝鮮學者崔致遠,還有日本留學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燦爛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制度,并帶回他們的國家。于是,就有了朝鮮的文字,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直到今天,這些國家的文字中,還有著繁體字的蹤跡。
其次,在港澳臺地區和海外華僑華人中,包括東南亞一帶,繁體字還在使用。隨著改革開放的越來越深入,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隨著我們國家與周邊國家關系的越來越密切;隨著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越來越強大。繁體字作為一種文化相通、源頭一致的歷史見證和紐帶,讓彼此的距離更小,心靈的溝通更容易,感情的表達更趨同。
再次,簡化字使用幾十年,繁體字在中小學教材中完全退出,青少年一代已經不認識繁體字,這是不正常的。文化需要傳承,作為一個民族使用達幾千年,承載了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目前還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使用的繁體字,卻在繁體字的故鄉祖國內地,卻在我們的手上人為地遺忘,是不應該的。
有人認為:在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會增加學生的負擔。這種擔憂雖然有道理,但是我們不能因哽廢食。況且,如果我們只是將繁體字教育當作一種補充,不作考查要求,并且只是有選擇地將一些常用的繁體字引入教材,又何負擔之有?
還有人認為:學繁體字是在倒退,開歷史倒車。這就更加可笑了。因為增設繁體教育,并不是用繁體字代替簡化字。就象小學開設英語課,并不會數典忘祖,英文并不會取代漢語一樣。
前段時間,有韓國學者提出: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并要將它申遺。立即引起國人的憤慨和嘲笑。但是,如果若干年后,我們的后代面對繁體字,如面對考古出來的陌生文字,縱使相逢不相識。那時候,人家搶著申遺,我們的子孫就只有信以為真的份了。若真的到了那一天,我們就不僅愧對祖先,也愧對了子孫。
所以說宋祖英等委員的提案,絕不是開玩笑,而是一種民族責任感和民族憂患意識的體現。應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應該引起國人的警醒和支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