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韓國人對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積極,除了將“端午祭”成功申遺后,又把“中醫”改為了“韓醫”,申報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開展。據說,他們現在又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書法藝術,提出要廢除中國“書法”、日本“書道”等名稱,而統一使用韓國的“書藝”。此舉不僅又一次引起了中國輿論界的聲討狂潮,還被某委員當提案遞交到了“兩會”。至此,中國國內將漢字和書法藝術“申遺”的呼吁又高漲了起來。
從傳媒了解到,此次韓國將書法“申遺”,理由是中國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寫在了高麗紙上,因此證明書法藝術也有韓國的份兒。不知這則新聞是真是假,因為一年前有傳聞說韓國首爾大學的樸正秀教授,建議韓國政府理直氣壯地恢復漢字,并向聯合國申請把漢字列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使中國網民悲憤不已。而據韓聯社調查,不但首爾大學沒有叫樸正秀的教授,甚至韓國也沒有要求為漢字“申遺”的舉動。無獨有偶,幾個月前,有大陸主流媒體報道稱,中、日、韓學者在北京開會要求“統一漢字”,一度引得網上風生水起,誰知剛過兩天就有人辟謠說報道失實。究竟哪種說法真實不得而知,但這樣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與其說是“文化遺產”之爭,倒不如說是文化心理焦慮而引起的反彈。
站在全人類對文化傳承和記載的高度看,書法藝術應不應該申報世界遺產,誰去申報并不重要,只要利于對瀕臨滅絕的文化種類進行保護,都應該視為對人類文化發展做貢獻。但是人們想不明白,韓國人憑什么把中國的文化當作“申遺”的項目。甚至有人認為,無論是對傳統節日的爭奪,還是對神話、中醫、書法的垂涎,都是與中國爭奪文化源頭,最終是兩國的利益之爭,以致連中國的政協委員都高聲疾呼:“漢字‘申遺’刻不容緩!”
眾所周知,書法作為一種由漢字衍生的藝術形式,不管怎么演變也不能脫離對母體的依附。韓國人的做法固然滑稽,卻說明了真正的書法藝術已經越來越少,同時也反襯出漢字在全球范圍內的尷尬境地。站在這個基點看,“書藝申遺”難說不是某些韓國人對中國當代文化形態的莫大蔑視。就所謂的“書藝”而言,英文、日文也有藝術體,為什么他們卻偏偏拿中國的書法去“申遺”?也許有人會說,韓國處在漢文化圈內,其民族文化的根基來自漢文化,所以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鐘。就算是這樣,中國人也應該捫心自問,究竟是什么狀態下的文化才需要用“申遺”去保護,一個號稱有5000年燦爛文化的民族,連自己的文字都淪落到了保護地步,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在封建時代,中國人講“半部《論語》治天下”,對文化可謂崇敬到了極致。但由于不重視科學技術,即使有所發明創造,也只在宮廷當稀罕把玩,老百姓根本無緣一見。以宣紙為例,從東漢時期發明造紙術,經過了漫長的千余年后,明代時才得以廣泛應用。文明的傳播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差距,也正是那個時候,高麗紙傳進了中國市場。據《馬可·波羅游記》載,十三世紀中國的文化遠比歐洲繁榮昌盛,而自從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后,在幾十年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并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直到近代,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讓中國受了慘痛教訓,感到非學人家的“奇技淫巧”不可,即便是這樣,骨子里仍然恪守著“先王之道”,因此有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綱領性口號。
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人對“中學為體”變得越來越敏感,“弘揚國學”、“傳承國粹”的呼聲日漸高漲,動輒搬出先哲與西方文化一爭高下,有人穿漢服,有人行跪禮,有人授儒教,美其名曰:捍衛民族文化根基。表現在另一面,就像“抵制圣誕節”那樣拒絕外來文化,時刻警惕傳統文化被西方文明裹挾而去。一旦看到外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所不恭,便怒不可遏,甚至不惜破口大罵。自己可以拒絕外來文化,不能容忍外國人拒絕或窺探自己的文化,是不是有悖于“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教誨暫且不說,但這樣的傳統不值得繼承,因為更多傳承了阿Q的基因。延伸到有人擔心韓國爭搶中國文化遺產的話題上,就是對傳統文化不自信而導致的極度恐懼心理。
在大部分中國人的眼里,韓國人的做法不可理喻。有人說,端午節作為民俗歷經上千年的流變,各地的習俗都有所不同還可以理解,而書法是以漢字為核心的藝術形式,稱為“書道”、“書藝”也不能改變其承載著的漢文化印記。這當然是無可置疑的,連去年11月23日的《朝鮮日報》都承認“韓史研究繞不開中國”。但這樣的說法貌似明辨,卻和“書藝申遺”一樣幼稚可笑。即使“書藝申遺”的報道千真萬確,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世界遺產委員會也不可能把漢字當韓國文化遺產去接納。再說,紙張產地不能決定書法藝術的屬性,道理如同足球的品牌不能決定足球運動的起源一樣。晉代的王羲之把《蘭亭序》寫在了明朝時期的高麗紙上,本來就是笑話,如此淺顯而荒謬的邏輯不經推敲,卻成了一些中國人的心結。
這個現象的滑稽之處,不僅在于有太多的虛妄色彩,也表現在中國人把“申遺”與利益視為同一概念。在這樣的心態下,別說中國人對外國人虎視自己的文化不寬容,對自己人也毫不手軟。比如,近年來的“長坂坡之爭”、“臥龍崗之爭”、“梁祝故里之爭”、“曹雪芹籍貫之爭”等等不勝枚舉。如此熱衷于爭文化品牌,難道是中國人熱愛自己的文化嗎?當然不是。這行為就像京劇《長生殿》里的酒店老板,在馬嵬坡吊死楊貴妃的樹底下撿到一只破襪子,掛在店中就能招攬生意。人們不惜重金紛紛去此處飲酒,真實目的是要看貴妃娘娘到底穿什么式樣的襪子。一只破襪子尚能讓撿遺物的人聲名遠播并大發橫財,更何況書法藝術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