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發明的書寫和作畫的獨特用具毛筆,依據制作筆頭的不同材料,分別有數種名稱,通常為羊毫、兔毫、狼毫等,但據說漢代書法家張芝、三國·魏時書法家鐘繇是用“鼠須筆”書寫,筆鋒強勁有鋒芒。
何為“鼠須筆”?若從字面上看,其筆頭似乎是取老鼠的胡須做成,《辭源》的“鼠須筆”條目,釋義為“用老鼠胡須做成的筆”。《中國成語大辭典》和《中華書法篆刻大辭典》也作此解釋。然而筆者對此種解釋持疑:若“鼠須筆”是取老鼠的胡須做成,那么做一支毛筆需多少只老鼠的胡須才夠啊?經查閱一些文獻,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的“鼬鼠”(即黃鼠狼)一節里寫道:“其毫與尾可作筆,嚴冬用之不折,世所謂鼠須、栗尾者是也。”
鼠須筆又稱“鼠須管”或“鼠管”,古代書法家和文人中,多喜用此種筆。唐代何延之《蘭亭記》說:“右軍寫《蘭亭序》以鼠須筆。”同為唐代的張彥遠《書法要錄》也寫道:“右軍寫《蘭亭序》以鼠須筆。”上述引文中的“右軍”正是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宋代,蘇東坡也是喜愛用鼠須筆書寫,他在《題所書寶月塔銘》里寫道:“予撰《寶月塔銘》,使澄心堂紙、鼠須筆、李庭珪墨,皆一代之選也。”與“鼠須”相提并論的“栗尾”,也是用鼬鼠的毛做成的筆,同樣名貴,宋代歐陽修還以鼠須、栗尾筆作“潤筆”。
鼠須筆
鼠須筆
鼠須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