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利安娜·德瑞克

比利安娜·德瑞克
在中國當代藝術界,有一位美麗、自信且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外籍女孩一直在中國當代藝術展的前沿奔忙著,她就是來自塞爾維亞共和國的比利安娜·德瑞克。作為一位獨立策展人,她已經在中國居住了8年時光,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尤其是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和發展繼續著她的努力。
2000年,比利安娜·德瑞克畢業于貝爾格萊德大學,獲得亞洲研究的學士學位。2004年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美術系之后,她選擇留在上海,從此開始在中國的藝術之旅。她說:“我很喜歡策展人這份工作,它如同我的生活;我也喜歡中國,喜歡中國的‘快’,而且我已經離不開這種速度感。”
策展人不應被體制化
上海證券報:你是如何成為一名獨立策展人的?
比利安娜:從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畢業后恰逢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成立,通過溝通我順利進入了多倫美術館學術部,開始主要以撰寫中英文的評論文章為主,之后“多倫”成立了中國美術館體制下的第一個策展部,我被任命為策展部主任,開始一系列的展覽策劃項目。2006年底我離開了多倫,因為我理想是成為一位獨立策展人。
上海證券報:在中國的策展體制下,你覺得能做出好的展覽嗎?
比利安娜:在中國,策展人的角色一直在變。最初,中國并沒有策展人這個角色,所有展覽都是藝術家自己組織的。之后,通過國際性大展的推介,“策展人”概念從西方引入中國,于是策展人以中介人的身份出現在了中國的當代藝術界,起著特有的橋梁作用;但是此后,市場又希望策展人必須是一位觀念性很強人,能將藝術家的創作以非常鮮明的觀點表達出來。因此,在不同的情況下,對于策展人的地位和角色就有不同的要求。2000年以后,隨著美術館的發展,慢慢有了美術館策展人這個角色,我們將這個角色稱為Institutional策展人。作為Institutional策展人,其實是能夠推進這個機構發展,并產生新的可能性的一個重要角色,但在中國這個角色做的好的卻很少,反而很多策展人進入某藝術機構或美術館之后,就被體制化了。
上海證券報:如何定義“被體制化”?
比利安娜:就是變成一個在“框架”里做事的人,而且不是把這個框架給打破,去創造新的可能。這是當下中國策展人所存在的一個典型問題,特別是在美術館。藝術機構有很多我們需要探討的內容,它不像一個白盒子或者是一個展廳,你用藝術品把它填滿就行了。策展人在機構的角色是關鍵的,因為他能夠帶給一個機構新的發展和新的可能性,但是目前在中國這種情況并不多。
展覽多了,但質量并不好
上海證券報: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過快,對這種觀點你怎樣認為?
比利安娜:近兩年中國的畫廊業發展非常迅速,藝術呈現出非常商業的一面。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特別多,但展覽多并不代表發展快。這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特殊時期吧,市場好了,空間多了,展覽也多了,但是我覺得好的展覽少了,概念特別強的展覽少了。
上海證券報:你認為什么樣的展覽是好展覽?
比利安娜:我一直看好一些藝術家策劃的展覽,在中國,藝術家策劃的展覽,實驗型很強,非常敏銳,可以摸到相互的狀態是什么,而這一點可能是策展人不會去做的。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我就提出了“上海需不需要策展人?”這個問題。我一直都覺得不論是評論界或策展界,其刷新的速度都不夠快,而藝術家比他們快多了,尤其是在藝術的整個觀念上;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藝術家更不容易涉及商業,所以他們能夠非常純粹地去做一些事。
我喜歡快的速度,而且已經很適應中國這種“快”
上海證券報:是否有人找你做藝術投資顧問?比如藏家、畫廊或藝術機構等。
比利安娜:有,有些機構將全年的展覽項目都交給我來做,整個方向由我來定,就像總策劃一樣。另外,請我擔任評委的機構也比較多;也有些海外藏家來中國,他們會找我給他們介紹一些年輕藝術家。而我也很愿意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讓他們看到和接觸到很多更年輕、更有意思的、不一樣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
上海證券報:在藝術市場,存在著多個環節,如策展、評論、媒體、畫廊、拍賣等等,你認為這些環節之間聯系緊密嗎?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問題?
比利安娜:我覺得,欠缺的是溝通。現在這些環節大多是各自為政,相互溝通不是特別多,比如評論家與藝術家之間,藝術媒體與藝術家之間。
上海證券報:你在中國呆了這么多年,什么最吸引你?
比利安娜:中國的速度比較快,我喜歡快的速度,而且已經很適應中國這種“快速”,到別的地方我都受不了,也習慣不了。而且中國的大和不穩定性,能帶給很多新的可能性,這一點在那些已經定型的社會里是不可能的發生的,所以我很期盼在中國所產生的這些刺激感,希望每天都有新鮮的事情發生。
上海證券報:有沒有想過會離開中國?
比利安娜:可能吧,我覺得離開一陣子后再回來,就可以從另一種眼光去看待事物。因為長期在一個環境中,有時候就會有些東西看不到。遠離一段時間之后再回來,會看得更清楚,而且可以換個角度去考慮。例如,我五月份會去參加紐約某個藝術基金會組織的策展人居住工作室項目,在那里可以做一個月的考察和策展人交流活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