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的力量”研討會上,張培力在談到當代藝術的課程設置時就提出了基礎部課程的這種狀況,而且同樣在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教學的邱志杰也寫過文章談到這個問題,而我的意見是,美術學院如果要談當代藝術教學,不但要重新討論是否取消基礎部,而且還要討論當代藝術的基礎教學到底是什么?目前的基礎部教學一定要取消的,否則的話,美術學院在課程設置上還不能說完全進入當代藝術教學,只能說是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教學之間的折衷.當然這是美術學院的教學改革的困難。
“無邊界的美術學院”是我的一種假設,這種假設不僅僅在美術理論教學,就像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系與法學院的合作那樣,應該說這種跨學科合作還有更多的可能性,與法學院的合作只是其中的一種,以至于美術學院可以包容所有的科系建設。事實上,當代藝術界已經是知識面最寬的領域了,相比較社科領域對當代藝術的隔閡,當代藝術界卻很注意社科界的前沿信息.這是因為當代藝術的觸角已經伸向了任何一個領域,所以當代藝術的教學也要與各領域的學科合作,就像做科學的藝術作品要到科學實驗室與科學家一起合作那樣(比如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舉辦過和一個澳大利亞的科學與藝術的展覽就告訴我們藝術家與科學家合作的一些細節)。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要當代藝術教學,當代藝術的基礎已經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這就是接著要討論的問題,在當前以藝術家為主導的當代藝術教學中,如果取消基礎部,而從一年級就開始進入當代藝術教學的話,更容易進入各種材料的接觸和使用,并認為藝術就是如此,比如說綜合藝術系按照前衛藝術的制作方式來從事教學,新媒體藝術系當然就是用新媒體技術的系,然后綜合材料就是目的,新技術就是目的,我們看到美術學院的當代藝術教學也有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比如綜合材料創作,裝置和行為,影像和圖片等等都有,但到最后還是按照畫種論思維設新媒體系,攝影系,綜合繪畫系等等的系,這些系導致的結果的,將藝術創作變成了戀物癖,就是這種教學容易將手段作為目的,而放棄了或者根本就不重視當代藝術的應該要思考的意義,而這個藝術的意義層面說說簡單做做難,就是藝術家的立場、態度,觀念和判斷力,它直接來源于當代藝術的思想基礎。
要建立當代藝術的思想基礎還需要美術學院的教學轉型,一年級的教學,即當代藝術的基礎是社會科學及其它邊緣學科的教學,這種社科教學也不是只教死知識,而是進入社會現場,用知識來討論社會問題,它的作用是首先訓練學生發現社會問題的能力,它的方針是越不像美術學院越好,當然也不能像現在的綜合類大學的教學,而是用藝術的創造力和批判力進行社科及其它邊緣學科的實驗教學。美術學院的當代藝術教學,在一年級要學的恰恰是藝術之外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能夠讓藝術家形成觀念的思維訓練,只有有了思維訓練的教學,才能有當代藝術的教學的基礎,民主社會是一個時時都會出現新問題的社會,也時時會調整社會各種秩序的社會,而當代藝術用介入日常生活的方式克服上帝話語的宏大敘事,導致了整個學科基礎的轉向,社會調查已經被納入到當代藝術的創作之中,就是這一時期藝術變化的一個例子.
藝術史需要當代藝術,那是因為傳統藝術限制了藝術家的思想表達,而當代藝術通過拆除藝術的邊界,根本上是為了有利于思想的表達,那么當代藝術的思想如何建立不僅是藝術家要思考的問題,也是當代藝術教學要思考的問題,即讓學生學會思考是當代藝術教學的基礎,這是藝術的轉向帶來的結果,藝術教學也是思想在先,藝術在后,只有新的思想的產生才有新的藝術產生,而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思想的修辭,這個修辭不是傳統的一種表達方式,而是什么都可以成為藝術的那種有感染力的形式。
其實,綜合藝術,新媒體等,只是當代藝術中不同的表達方式,而當代藝術課程設置的最好的方式是用選修課和專題課。一年級可以設選修課,選修課是要讓學生自己選擇要表達某個想法的手段,二年級以上可以選修專題課,專題課是討論如何更有效地使用這些手段,即如何創作藝術,而這些課程都要以思維訓練為基礎。所以美術學院的這些創作課程不但要藝術家、評論家和策劃人來講,還要有各種學者專家來講,并且規定所講的課程都是用來討論問題的。
已發表在《美術焦點》1月號下半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