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當選的全國政協委員,范迪安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委員的身份讓自己在做好本職工作時責任感與緊迫感進一步加強,他也希望借此機會為國家文化的發展建言獻策。
強化公共藝術教育職能
2005年12月,范迪安出任中國美術館館長。擔任館長一職伊始,范迪安就致力于加強美術館在公共藝術教育方面的建設。他認為,美術館要堅定自身的公益文化屬性并發揮好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今年,美術館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首先是把開館時間從上午9點提前到8點半,其次是進一步擴大免票人群的范圍,如先前規定老年人是70周歲以上免費,現在降低為60周歲,另外,17周歲以下的青少年也在免費之列。
“在比較長的時間里,中國的美術館包括中國美術館在內有兩方面的不足,第一個就是文化自主性不足,比較容易守株待兔。近年來,我們加強了展覽的策劃,加強遴選更能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特征的藝術創造。過去我們在布展方式上比較單一,這兩年我們根據每個展覽做特定的設計,布展方面的藝術性加強。現在我們正從單純地為藝術家服務轉向為公眾服務,以公眾為中心建立藝術品和社會的關系。”范迪安說。
范迪安表示,美術館要彰顯公共性,回歸公眾,就一定要注意到今天社會審美的豐富性,不能把美術館只作為美術家的美術館。單純辦展覽,往往一開幕就是閉幕,展覽期間門可羅雀,藝術家創作的價值實際也沒有發揮出來。現在的中國美術館,定位在公眾,讓更多的公眾關注,比如在展覽策劃上讓主題更鮮明,在展示方式上讓視覺更有沖擊力,在教育上采取多種手段,打通藝術創作與藝術接受的關系。
范迪安指出,公共教育越來越成為衡量美術館公益性程度的“硬指標”。這既需要公共教育部門的努力,還要有整個美術館的合力。現在的觀眾對美術館也有更多的需求,既需要欣賞藝術,還希望得到在藝術課堂和其他文化空間得不到的教育。這幾年,中國美術館著重在滿足現實觀眾和培養未來觀眾方面進行了努力:
2007年,我們啟動10萬大學生走進中國美術館的活動,抓住“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活動思路,把票送進校園,邀請對象涵蓋北京地區為主的將近70所高校的學生們。據統計,10萬張票發出去,差不多9.6萬個大學生實實在在地走進了美術館。這個數字很說明問題,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大概只有10%的大學生曾經來過美術館,甚至很多大學生認為10元錢的一張門票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負擔。如何使年輕的一代觀眾由技術圖像走進人文圖像,從間接的欣賞改變為直接的欣賞,這才是我們真正要考慮的。
另外,在兒童美術活動方面,有夏令營、主題日。主題日是根據不同的展覽項目來定的,比如:體驗快樂美術、體驗抽象、描繪家園等等,效果很好。2005年以來,中國美術館各種兒童主題活動開展火熱,每年都有近萬名兒童走進美術館。
除此之外,中國美術館堅持舉辦美術館學術講座,使美術館成為公眾終身學習、長年學習、補充學習的一個空間。加強志愿者工作,是近幾年中國美術館努力的一個方面。志愿者本身幾乎也是一個硬件指標,就像美術館必須要提供語音導覽、商品服務店等一樣。同時志愿者也是一個紐帶,通過志愿者建立美術館與公眾的深度聯系,通過志愿者的講解也使他們更多地了解到美術作品的內涵,產生對美術作品原作的興趣。
加強美術館科技管理
“在推動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中國美術館應借助自身平臺,展現更多的高水平藝術作品和美術成果,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方面,美術館應責無旁貸地為公眾服務。作為一家國家級藝術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在今后將建立集音頻、視頻、文字資料為一體的圖書室,讓優秀的展覽成為‘永遠的展覽’。同時,也將建立藝術工作坊,讓觀眾親身參與到創作中去,體會藝術的魅力。”范迪安說道。
范迪安說,經過幾十年的積累,特別是得益于一些收藏家、藝術家們的無私捐獻,中國美術館目前收藏各類美術作品10萬余件,但美術館不僅僅是收藏中心,它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觀眾來欣賞這些作品。一些20世紀前半葉的油畫由于畫布和顏料問題,出現龜裂現象。基于收藏和保存的原因,有些優秀作品不敢輕易拿出來展覽。這不是美術館的初衷。盡管中國美術館在畫庫恒溫室方面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保護和修復那些較為珍貴的名作方面,科技水平仍然很有限。
“隨著承辦的展覽越來越多,中國美術館的展示空間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2002年,我們曾對主樓實施了改造裝修,改造后的新館運用了現代建筑的新技術,對傳統格局加以擴展。現在,美術館二期擴建工程即將上馬,擬再建造4萬平方米以上、面積相當于老館 1.5 倍的新館,真正實現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服務和社會公益職能。”范迪安對記者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